時間:2019年1月30日(星期三)
【一日游學】
今天開始游學的活動范圍在墨爾本——澳大利亞第二大城市。墨爾本與堪培拉相比,有諸多不同。
不同之一:車輛行人多。
墨爾本常住人口比堪培拉多得多,所以,街上車輛、行人都明顯要比堪培拉多。如果說堪培拉酷似大學城,則墨爾本堪比大上海。
不同之二:高樓大廈多。
不同于堪培拉的,還有墨爾本的高樓大廈鱗次櫛比,我們入住的酒店就座落在這樣一片高樓當中。推開窗,目力所及都是墻壁。
不同之三:生活節奏快。
從酒店步行前往餐館,一路上行人熙熙攘攘,幾乎都是行色匆匆的樣子,與在堪培拉所見差別很大。王澤凱說,堪培拉的店鋪打烊較早,但是墨爾本的商店則不然。如果有精力,晚餐過后,甚至可以帶著孩子們到附近的超市轉一轉。
鑒于上述這些不同,我們到了墨爾本后也及時作出如下調整。
調整之一:行進隊伍一隊變兩隊。
因為墨爾本車輛行人多,為保證排隊行進的安全,我們把在堪培拉的一路縱隊調整成男生、女生共兩路縱隊。王澤凱打頭,我和環琪走在最后,分別負責男生隊及女生隊。以此來實現更加快速地穿過馬路,從而在墨爾本依然保證孩子們的行路安全。
調整之二:住宿房間兩人變三人。
在堪培拉,我們住宿的方式為兩人一個房間。本次游學共21名學生,3名老師,正好分配在12個房間。在作人員安排的時候,也充分考慮到合理搭配以方便照顧,比如六年級的劉季唯和一年級的孫寶嘉一個房間,六年級的張寧璐和一年級的謝予之一個房間。到了墨爾本,為使人員更加集中,住宿方式改成三人一個房間,我和陳子謙加祁顯涵共用一個房間。
調整之三:住宿樓層幾層變一層。
在堪培拉的時候,我們雖住一個酒店,但是房間分散在不同樓層。到墨爾本后,我們的房間全部集中在一個樓層,在這個人口密度較大的城市里形成比較緊密的互相照應的態勢。
在堪培拉,晚上回到酒店,孩子們便趕緊洗澡、洗衣服、睡覺,很少串門。到了墨爾本,因為都住在同一樓層,所以孩子們站在各自房間的門口便開始溝通交流,開始互相幫忙。雖然有點吵,不太好,不過,倒也其樂融融。
今天上午共走訪兩個地方,分別是位于唐人街上的澳華博物館和位于墨爾本市中心的圖書館。
澳華博物館共四層,印象最為深刻的是負一層的淘金展廳。在這個展廳里,展出了第一批來到澳洲的華人當時乘坐的船的模型以及甫到澳洲生活的環境圖片。
第一批乘坐英國輪船來到澳洲的華人主要是廣東人,他們在空間及其狹窄和逼仄的空間里生活近66天后,來到澳洲。因為當時駐守墨爾本的英國人對每個在墨爾本登陸的外國人都要征收價格不菲的人頭稅,所以這批華人在墨爾本以南500公里的小鎮登陸,再步行500公里來到墨爾本。
初到澳洲的華人,成為諸多淘金者中的一群。當時的生活條件很艱苦,淘金者中的有一部分人后來懷揣辛苦賺來的錢重返家園,也有部分留在了墨爾本,形成一個華人聚居區。這個區域隨時間的推移,逐漸發展和固定成為今天的墨爾本唐人街。
在澳華博物館,我們還看到一只身長63米,僅龍頭部位就需要8個人合力才能舞動的獅子。這只獅子會在每年農歷正月初五這天破門而出,沿著唐人街游行一圈,所到之處,開店經商的華人總會紛紛解囊,在慶賀傳統新年的同時,更互相表示支持。
離開澳華博物館,帶著孩子們去相距僅10分鐘行程的墨爾本圖書館。進圖書館之前,擔心孩子們進去后仍會不管不顧隨意地、大聲地講話,便在進圖書館之前再次跟孩子們強調要保持安靜,不能影響到圖書館內其他讀者的閱讀與學習。結果,孩子們從進圖書館直至出圖書館,全程都沒有一個人隨意講話。即便是要互相交流,也只是用只有兩個人才能聽得到的聲音,這一點說明環境的重要。如果還有時間,真想帶著孩子們在圖書館內再坐上幾個小時,讓孩子們在感受中變得更加沉靜,更加自律。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孩子們,當然也包括我在內,尚不能閱讀館內甚多的英文圖書,我們只是在消費和感受這樣利于閱讀的靜謐氛圍,其他,期待孩子們繼續努力,能有提升。
今天的午飯在唐人街選擇一家餐館解決,所以,有面還有飯可以點,結果24個人,有17個人點面條。正是人在異鄉,連味蕾也戀家。
午飯過后,帶孩子們澳大利亞移動影像中心參觀。這個移動影像中心共有四個區域,其中一個是互動區,孩子們排著隊草草看了一圈,便坐定互動區,不再離開。
我們常說孩子是數字時代的原住民,而我們則是數字時代的移民,因此,當孩子們不懂屏幕上英文提示的意思,也能玩得風生水起,不亦樂乎時,我就坐在一旁,靜靜地看孩子們玩……
明天開始,直到離開澳大利亞,孩子們都將在友好學校及友好家庭參與交流,所以,下午離開澳大利亞移動影像中心后,便帶著孩子們到附近的超市去逛逛,買點吃的喝的。與孩子們在一起,就是樂趣多,僅逛超市買東西一個環節,也是趣事多多。
趣事之一:我就是要買made? in? china!
出國前,召開游學學生家長會時,已經提醒過大家,買東西要理性,得先看看出產地,因為漂洋過海那么遠,買回“中國造”總覺得很別扭。
于是,孩子們進超市之前,也都知道這點,在挑東西的時候都多個心眼,看看商品的出產地。可是,盡管這樣,仍有孩子不小心買到“中國造”,被同伴們笑話。按常理,在澳洲超市里買到“中國造”的人會羞澀,甚至會有些理虧,但是,孩子就是孩子,他們經常是不按常理出牌的一群。買了中國造鑰匙扣的孩子義正詞嚴地向同伴宣稱——我就是要在澳大利亞買中國造的東西,因為這說明我們國家強大,生產的東西遠銷海外!
此時,“我買了中國造”的沮喪完完全全被“我就是要買中國造”的自豪所取代!
這樣的底氣,這樣的孩子,未來值得期待!
趣事之二:我只買糖果!
我們習慣性以為孩子不如大人能夠精打細算,可這群孩子中,有的孩子消費卻很是理性。孩子們進去的是一個食品超市,貨架上都是各種各樣的食品,但是幾個女孩只買糖果,其他一概不看不買。問她們為什么不多看看?答曰:“我根據我帶的澳元列了一個清單,只有糖果,所以,既然不買,干嘛要看呢?”
趣事之三:我還是回國再買吧!
超市外面有一個小飾品店,云裳和艷妝高興地進去,想給即將過生日的妹妹買個袋鼠毛絨玩具作為生日禮物,可是,看完商品標價再折算成人民幣,立即感覺如此玩具價格過高,想了想,決定還是回國再買吧!
孩子們不僅會精打細算,還會借助貨幣兌換再貨比三家,由她們的表現回想出發前在群內對家長們關于要給孩子帶多少澳元的統一回復——帶100澳元足矣,帶多一則沒有時間消費,二則增加孩子思想負擔。
孩子們基于自己所帶的澳元進行消費,而且幾乎所有人消費的目的不是為了自己,而是要為父母,為兄弟姐妹帶點禮物。
有良好的消費動機,又有正確的消費觀念,此為游學期間的消費的應有之義及與其他活動消費的不同之處。
回酒店的時候,遇上陣雨,看似,明天要降溫,明早記得特別關注孩子們的著裝,要在校服外面增加一件外套,以免著涼……
【一日讀寫】如今孩子們都能隨身攜帶《游學手冊》,等待就餐的時候及其他可以寫字的時候都會拿出來及時記錄,所以,基本不到晚上,就已經全部完成。今天,孩子們又寫了些什么呢?一起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