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三
在模型二,我討論了Smilor的模型(1987)。孵化器可以被看作是一種在產業、政府、大學之間提供聯系的轉換機制。Smilor明確地說明了孵化器的孵化成果:誠信發展,縮短學習曲線,更快的故障排除,以及為企業家接入資源的接口。
今天,我想介紹一個新的孵化模式-Nijkamp&Smilor的通用孵化器模型(1988)。
模型的特征
模型的來源:Nijkamp, 1988
模型的目的:
*對一般企業孵化器的解讀
*來揭示主要的結構成分
模型的種類:重結構(結構模型)
其模型結構:
*黑箱
理論背景:一定數量的文獻研究,見Nijcamp (1988)
資源:企業家、風險投資、私人和公共的基礎設施、資源網絡的接入
實踐:企業家的來源(孵化企業入口)->機會識別(孵化項目選擇)->對孵化器服務的需求
企業家-孵化器-創新生態系統三者之間的聯系:與外部環境的聯系:政府、商業網絡、財務(金融)來源、大學
主要貢獻:
*如果有來自創業社區的需求,孵化器就會有需要。模型強調了創業文化的重要性。
*所有的模型模塊都是重要的,這個重要性就如同建立信任、樹立信譽,構建資源一樣
這個模型是兩者的結合。在Smilor模型的基礎上,Nijkamp對其進行了擴展。Nijkamp
1988模型是對通用商業孵化器的解釋。
他認為,任何孵化器都充當企業家和社區(社會)之間的中介。因此,孵化器的成功實施需要組合至少以下幾個因素:
*企業家的來源(大學、企業、一般社區、公共部門、研究實驗室和發明家是最有可能的來源)
*對企業家所認識的機會的共識(就是這個企業家所認識到的機會,是不是也是孵化器認可的,所謂達成共識)
*對孵化服務的需求
Nijkamp區分了幾個創業者的來源。他們是大學、發明家、公共部門、公司、研究實驗室和社區。因此,企業家的服務需求往往在企業家的機會識別(opportunity recognition(OR)意思類似于商業點子)后出現,企業家的需求可通過多種方法解決。因此,可建立兩種主要類型的孵化模式:
*正式的(“通過服務和咨詢來幫助小企業客戶的”物理建筑)。(Smilor,1987)[2]
*非正式(“對咨詢角色的限制更有限(更專業的意思)”,而企業并不在一個中心設施內(跨越物理區域)。非正式的企業孵化器今天也被稱為虛擬孵化器或“沒有圍墻”)
Smilor(1987)在模型中添加了2個區塊:
*孵化器模型必須的模塊:這包括其風險資本、資源網絡和入孵企業的基礎。這些模塊是成功孵化一個上市項目所必須的
*可能的資金來源:(地方政府、高校、省市政府、私營部門)
此外,我想強調下這一模型的一些要點:
*作者認為,當地的企業基礎和文化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沒有它,孵化器根本就不需要。但在成功的孵化器的案例中,它是最低估的變量。
*“債務和股本融資的存在是非常可取的,“長期(長線)投資者”應當被贊揚。文獻中的研究發現,吸引“長期投資者”的最重要因素是健全的法律和監管框架和高度的信任,這是由模型模塊-資源網絡所帶來的。該網絡應包括與地方機構、教育系統和商業協會的各種正式聯系,以及與當地俱樂部、組織和個人的正式聯系,從而擴大信息渠道流動。正如名字所暗示的,公共和私人基礎設施指的是有形設施的支持網絡(例如,空置的建筑物和有足夠的接入的地段)和技術能力(例如,高速互聯網連接),這既可以降低創業孵化器的成本,又能促進企業孵化器的發展(Smilor, 1986)
*最后,作者認為孵化器是一種中介,它將來自創業社區的需求轉化為服務,并將其轉化為可行的商業模式。
模型四
在今天的“孵化模型”系列文章中,我想介紹第一個過程模型。Smilor的模型、Cambell模型和Nijcamp模型都是結構模型。作者討論了孵化器的元素,但并沒有解釋孵化過程是如何組織的,通過什么步驟和造成什么可能的結果,以及企業孵化的每一個過程。
今天,我介紹了Carter & Jones-Evans的孵化模型。它簡單地展示了孵化過程的關鍵步驟。在對模型進行了小的解釋之后,我將顯示該模型的一些不一致的地方。
模型的特征
模型的來源:Carter & Jones-Evans, 2000
模型的目的:顯示孵化過程的關鍵步驟
模型的種類:重過程(過程模型)
其模型結構:
白箱
理論背景:未提供任何資料
資源:未提供任何資料
實踐:步驟為:
*點子想法的制定
*構建資源基礎
*機會識別
*進入孵化并啟動項目
*預啟動項目方案和準備工作
有效性:其孵化過程的模型被構建為瀑布模型。因此,整個過程的效率取決于每個階段的效率
企業家-孵化器-創新生態系統三者之間的聯系:孵化過程和創業過程之間有著很強的聯系(企業家的各階段的需求與之對應)
主要貢獻:孵化過程反映了創業的過程和企業對于孵化器的需求
這是第一個真正的過程模型。Carter & Jones-Evans (2000)提出了一種典型的五步孵化過程,如下圖所示。從該模型可以看出,其孵化過程是組織起來的,并注重其孵化受體的需求,孵化器根據各階段需求提供相應的服務。Carter & Jones-Evans的模型的孵化過程由以下幾個階段組成:
1、點子想法的制定:以過去的經驗、工作、培訓、教育、創造力為基礎
2、構建資源基礎(發展資源網絡、建立信任與信譽)
3、機會識別(經濟環境分析、對風險的態度(從個體和區域宏觀兩個方面結合文化方面去分析))
4、進入孵化并啟動項目
5、制定啟動項目方案和準備工作:如尋找伙伴、市場研究、資金的獲取等
后來,Carayannis & Zedtwitz (2005)[2]重新審視該模型,并定義且新增加了5種對于孵化受體至關重要的服務:
1、獲取物理資源。
2、行政支助。
3、獲得金融/財政資源。
4、制定啟動項目方案和準備工作階段的商業性、組織性支持
5、接入交流活動中(Access to
the networking activities)
盡管其服務的有效性證明了Carter & Jones-Evans a和Carayannis &
Zedtwitz的模型,但還是有如下的問題:
*為什么孵化過程是以瀑布模型為基礎的?它不應該是迭代的嗎?例如,在機會識別階段,孵化受體的某些需求可能處于頂峰;但是,它這個需求也可能出現在后面的階段,這就是為什么模型不能簡單的采取瀑布模型為構成
*哪些服務是不屬于這5個特定階段的,且又是孵化載體的典型服務?
*如何測量孵化過程的有效性和效率?
*孵化器以何種方式為孵化受體提供何種方式的支持?
總而言之,Carter, S. & Jones-Evans提出了過程模型,這是第一個過程孵化模型,并且在每個關鍵階段都列出了其主要的服務。然而,這并沒有給從業者提供一個如何搭建其真正的孵化器的相關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