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文章在網上傳的沸沸揚揚,一篇名為《月薪3萬,還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的文章在朋友圈里面爆火流行,各大媒體紛紛轉載,在文中,一位月薪3萬在企業(yè)當高管的媽媽,女兒在廣州某名校讀五年級,家里大部分支出都是老公搞定,最近卻連買衣服都沒錢買了,原因就是孩子放暑假了!
這位高管媽媽算了一筆賬:女兒去一趟美國游學,10天20000元;女兒平時在家需要請阿姨照顧,5000元;7月份鋼琴考級,每周要上兩節(jié)鋼琴課,200元一節(jié),一共2000元;游泳班2000元;英語、奧數、作文3科培訓班6000元;這么幾項加起來就要35000元了。“痛苦的是你花了,心疼得不踏實;不花吧,對不起孩子更不踏實!”
看完這篇文章,瀚哥不禁有些無語凝噎,自己小時候放暑假不是看《康熙微服私訪記》就是看《還珠格格》,要不就是幾個同學到處去玩,也沒發(fā)現自己花了什么錢的說(暴露年齡了),還不是一樣碩士畢業(yè)了。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燒錢式教育和家長的焦慮。
一、燒錢教育是怎么形成?
中國有句經典名言叫做: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從中國幾千年的文明發(fā)展史來看,我們就是一個極度重視教育的國度,萬世師表的孔子說:有教無類。而自孔子以降,中國人更是將讀書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正所謂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中國歷朝歷代的所有人都將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也正是因為中國幾千年來這種極度的注重教育的制度,讓中國成為了全世界唯一一個沒有階層固化的國度,當年著名的傳教士利瑪竇來到中國的時候,極度驚詫于中國并不存在所謂的貴族階級,卻有著龐大的文官士大夫群體,這個群體并不是父子相承的,而是通過每隔一段時間的科舉考試從中國各階層人群中產生的,這就是中國的教育特色。
但是,我們要注意的是,為什么科舉是成功的,這就在于科舉制度培養(yǎng)的是單一式的人才,是應試式的人才,雖然我們無數次的詬病這種應試教育,什么固化人類的思維了,什么限制中國的創(chuàng)新了,然而只有這種方式才是盡可能公平的方式,因為無論你是大富大貴之家還是寒門貧家子弟,大家用的都是四書五經,考的都是八股文章,并不會你更有錢考試范圍就變了,也不會你沒錢考試內容就變難了,而且千百年都用同一套教材,導致了考試的成本極低,這就是在沒辦法時候所能夠保證的教育公平。
然而,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fā)展,原先八股文式的應試教育考試越來越遭到中國人的抵制和排斥,大家都在強調素質教育,但是什么是素質教育呢?素質教育就是不同質的教育,根據不同孩子天性所量身培養(yǎng)的教育,這種教育雖然好卻注定了不是傳統(tǒng)的習慣于同質化教育的學校所能夠教導的,因為學校必須要進行同質化教育,只有這樣才能通過規(guī)模經濟降低成本。那么,既然學校只能夠提供大家都差不多的同質化教育,那么要進行素質教育怎么辦?只能你自己家長花錢來給孩子進行教育了,因為學校沒辦法提供那么多元的教育選擇,如果想要升級只有多花錢,這就是為什么燒錢教育盛行的原因,這就是邏輯根源。
二、燒錢與家長囚徒困境
由于素質教育的盛行,從而產生了燒錢式的素質教育,因為無論是鋼琴、書法、繪畫、舞蹈哪個都不是燒錢的小戶,再加上各種學業(yè)的輔導班,各種素質教育的游學課程等等,這些日益豐富的素質教育體系讓燒錢正在向著無底洞越行越遠,并且從經濟學上來說,所有人都是處于一個競爭的環(huán)境當中,所以這種競爭就極易形成燒錢式的競爭性博弈。
我們不妨采用競爭博弈的方法來分析一下,燒錢與不燒錢的結構。比如說,校外給孩子上輔導班,面對著孩子的校外業(yè)余生活,對于學生家長來說有四種可能性:
一是所有人都不去上輔導班(形成博弈合作),大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
二是其他人不去上輔導班,你的孩子去上(你形成了博弈背叛),你的孩子將會取得競爭優(yōu)勢。
三是其他人都去上輔導班,你的孩子不去上(其他人對你形成了博弈背叛),你的孩子將會處于劣勢。
四是所有人都去上輔導班(形成動態(tài)平衡),大家又都站在了相似的起跑線上。
其實,根據動態(tài)博弈模型,第一種情況基本上不會出現的,即使是一開始的初始狀態(tài)是這樣的情況的話,大家也都會選擇借助于別人不去上輔導班的契機,讓自己的孩子搶跑,從而取得競爭優(yōu)勢。這樣一系列動態(tài)博弈下來,就導致了孩子的教育陷入了一種軍備競賽,教育負擔越來越重,家長付出的成本越來越高,從導致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家長燒錢給孩子提供更好的資源,但是別的家長也會燒錢,于是你只能燒的更多更好,這樣呈現出雙螺旋的上升趨勢,燒錢越來越多已經呈現出惡性循環(huán)。
三、家長的焦慮與教育的社會分層
近些年來,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中國家長的焦慮也在與日俱增,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學區(qū)房的盛行,大量的學區(qū)房在各地快速流行開來,其實為什么學區(qū)房這么流行,除了少部分是因為的確有上學的學區(qū)剛需之外,更多的則是一種家長的集體焦慮所致。
一是房地產帶來的教育分層。對于房地產來說,房子本身就是居住屬性而已,但是由于特殊的政策因素導致了房子上面被附帶了更多的其他的社會福利,比如說學區(qū),而實際上的結果就是房地產帶來的教育分層,有好學區(qū)的房子的人才能有好的教育,所以讓房子成為了一個人為的教育分層線,直到最近租售同權的出現,才打破了這種房地產帶來的教育分層的問題。
二是教育資源投入帶來的人生分層。其實,想想看為什么當今家長如此的焦慮,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教育方式的多元化,之前對于中國孩子來說,教育到最后就是高考這一條路,但是現在除了高考之外,出國也成為了一種選擇,而出國依靠的就是所謂素質教育,是由美國盎格魯撒克遜人所構建的精英教育機制,這種機制通過高額的教育投入天然的形成了教育的圍欄,有錢的才能進來,沒錢的只能滾出去。所以這種多元的教育選擇,讓家長更加焦慮。
中國教育,尤其是都市白領的子女教育就這樣陷入了一種無窮無盡的死循環(huán),家長的焦慮日益更盛,到底該何解?瀚哥以后會用另一篇文章再來論述燒錢式教育到底該如何破題?
(本文版權所有,本號已和快版權、維權騎士簽約,如需轉載請和本號聯(lián)系,盜版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