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中有朋友問:
組成一個家庭后,兩人的理財方式,是工資一起,還是分開?
對于投資,是兩人分別操作還是留出家庭總投資金額集中投資?
這是個有趣的問題。
雖然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我們常常要和提問的人熟悉到一定程度后,才會提出或回答這些問題。但在網絡世界里,大家仿佛自來熟,什么都敢問,什么都愿意說。
在爆料我家的財務管理方式之前,先說說我見過的其他家庭采取的方式吧。
我的外公外婆,各自有工資,但各花各的。家庭公共開支,也是分門別類,比如外公負責購買食物,外婆負責水電煤氣。剩下的錢,就各自存起來,互相不打聽彼此的資產狀況,也不干涉對方的支出行為。
很多年后,我才知道,所謂的AA制,差不多就是這樣了,我的外公外婆竟如此時尚。
我上大學那年,外公仔細閱讀開學須知,列個豎式算出大學第一年的學費和雜費一共6005元。放下筆,他說:「我和你外婆每人出3000,剩下的5塊錢你媽媽出」。
這就算是他和外婆送給我的賀禮了。
于是,每次回家給外公外婆紅包,我也得準備兩個,分別給他們倆。
不知是否因為涇渭分明的家庭財務方式,我總覺得外公外婆之間有種疏離感。少年夫妻老來伴,我看到的,也就是他們互相作伴的狀態吧。
我的爸爸媽媽,則實行另一種管理方式。爸爸把工資全都交給媽媽,留一定額度的自由支配資金,用來買煙或是打麻將,早年間是每月1000,現在應該漲了一些。媽媽將自己的收入和爸爸交來的錢匯聚到一起,負責家中所有開支,再把剩下的錢存起來。
爸爸時不時會問媽媽攢了多少錢,經常嫌媽媽花錢大手大腳,存款增長速度太慢。媽媽也常常很委屈地抱怨,爸爸還有自由支配的錢,媽媽所有的收入都貢獻給了家里。
這種吵吵鬧鬧,大概就是最尋常的煙火生活。
與我父母這種方式相仿,又稍有升級的,是某朋友的「共同基金」管理方式。夫妻倆收入相當,每月往「家庭共同基金」賬戶中存數額相同的一筆錢,家庭開支就用這個賬戶。減掉應交的之后,剩下的收入就各花各的,各存各的。
聊天間,常聽她講述和老公爭執某筆開支應該從哪個賬戶出,應該誰出。斤斤計較的狀態,哪里像已經有小家庭的成年人啊,分明還是兩個打打鬧鬧的孩子嘛。
還有一個同事,老公比她年長不少,收入也高一些。家庭所有開支都由老公負擔,她自己賺錢買花戴,心情好就給家里買些小東西,買房養車煤氣水電等開支完全不用她管。
這些方式,各有各的好,都是適應了家庭具體狀況,才能最終形成并長期存在。
我和齊爸呢,歸納起來應該算是「一起管賬,各自花錢」。
我們都不用將自己的工資卡交給對方,各自裝著各自花。遇到家庭公共開支,也是誰方便就誰付賬,不分彼此。
我們會在一個共同的賬戶中記賬,收入開支一目了然。每個月發了工資,會先存到貨幣基金,誰需要都可以從中支取。定投等投資方式也都是商量好了再設置,雙方都對家庭財務狀況了然于胸。
形成這種家庭財務管理模式,是有歷史原因的。
我們相識于大學校園,那時生活費完全源自父母,自然是各花各的。后來我上班,每個月有工資收入;他讀研,每月有補貼,還有獎學金,我們便開始學習理財了。
理財啟蒙書是《小狗錢錢》,至今讀來還會有收獲。一有收入就開始基金定投,我們也算是有十幾年的定投經驗了,對「紀律性」感觸頗深。當時還只有少數幾家銀行開通基金定投業務,我們便選擇工商銀行作為定投賬戶,將兩個人的閑錢都存在這個賬戶里,每月自動扣款。
我至今還記得去銀行辦理時,問道那個賬戶是齊爸的,我來操作是否可以。客戶經理是位氣質很好的大姐,笑著提醒我,只要以后不存在資產糾紛就好。我當時很篤定地說,那不會的。4年后我們才結婚,天知道當時我為什么那么有信心。
也是那一年,齊爸在搜狐的理財論壇里看到某記賬軟件的介紹,覺得挺不錯,花了幾十塊錢買了正版軟件,我們便開始了電子記賬歷程。算下來,我們記賬了十多年呢,雖然其間斷過幾次。
開始用iphone后,齊爸發現這款記賬軟件也做了APP,可以直接在手機上用,更方便了。我們倆用各自的手機記賬,因為是同一個賬號,同步后便可以互通有無,多個賬戶管理起來特別方便。
所以,現在我們是各用各的工資卡,但隨時記賬,定期對賬。閑置的資金會放到貨幣基金里,設置了自動定投,會按時轉到股票基金。現在各個基金公司也都有自己的APP了,跟蹤資產情況非常方便。
這些操作,基本是我負責。對賬太繁瑣,就別難為男人了,也正好讓我實踐一下當年在商學院學的會計學。「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在各個賬戶間騰挪核對,也還蠻有樂趣的。多年的記賬生活,讓我的理財能力一直在線,在齊齊幼兒園家委里擔任一些財務組的工作,完全沒壓力。
齊爸有時會問我家中的財務狀況,打開APP看看就心中有數了。家是我們共同的,家中財產自然也是共同的,大家都有知情權。
當然,這種管理方式,基于我們倆的收入和支出都相對固定,賬戶管理比較簡單。像有些工作上的開支也要個人信用卡先行墊付,流水又特別多的情況,可能就不耐煩每筆記賬了,特別是男人。
世間萬千家庭,各有各的不同。沒有最好最正確,只要適合自己,家庭成員都覺得舒服就好。在動態中保持平衡,是家庭幸福之道。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