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古詩十九首》主要與趙鑫珊有關,在他筆下經常提及,尤其關于生命的慨嘆。但也不全與他有關,大學就比較喜歡,那時恨不能全部背下來。
為什么我喜歡《古詩十九首》?主要因為它的創(chuàng)作主體是大眾蒼生,創(chuàng)作的背景在東漢末年。大眾蒼生有著最質樸、最豐厚、最真實、最寬廣的情感,東漢末年宦官專權、世道黑暗、民不聊生,而這樣特殊的背景更能讓人情感激蕩,從而出震撼人心的作品。杜甫不說是說么,文章憎命達、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詩乃工嘛。太平盛世多無聊之輩,無聊之輩容易制造無聊的文字垃圾,做無病呻吟狀,就算有坎坷經歷的情感閱歷也比較淺薄。而我天然具有審悲劇的愛好,審悲劇不是為了成為一個悲觀的人,審悲劇能夠讓自己避免對世界膚淺的樂觀。這樣以來,自己也會理性和冷靜很多,兼具體驗萬方的心胸。
《古詩十九首》大多為棄婦、思婦、游子、不得意的讀書人所作。有人會說,春恨秋悲皆自惹,詩詞都是失意不得志的人寫的。之前也這么覺得,但現(xiàn)在不是了。何謂失意?又何謂得志?人生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過程,沒有人會順水順風一生。并且,人生的諸多得失都是辯證的,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只不過很多人喜歡把這個得意和成功定義為世俗上功利的獲得罷了。
不可否認,讀太多失意的詩詞確實會影響一個人的人生觀。但讀《古詩十九首》不會,因為你從那里面讀出的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失意,而是一類人,不是個人主觀的不努力造就的不幸命運,而是外力使然。其外力要么是渾濁的世風、傳統(tǒng)價值觀的搖搖欲墜,要么是人的無情。詩的主人公反映的是作為人必然具有的宿命和天然自有的人性。生命苦短、愛恨別離,沒人能逃脫。你讀著讀著會覺得自己在讀哲學,它會帶你思考自己命運的處境和出路,即所謂精神的突圍。這種集體思考反映的是人類一些普遍的情愫,因而也就具有了寬廣的吸引力。
當然,還與自己喜歡這種風格的詩而不太喜歡純文人詩有關吧。“一生愛好是天然”,這只是一個例子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