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給小朋友的復盤培訓中,我和大家共同最深的領悟是“策略優勢”和相對應需具備的“策略思維”,以前就是把“策略”當作邏輯中的一環,前兩次在廣州和上海的培訓也都沒有當作特別重要的主題來處理。
這次在北京,大概的理論講解結束后,學員被分成三大組,以競賽的方式來玩一個團隊游戲,因為是多輪次PK,所以每輪結束后都會進行復盤并將改進要點代入下一輪,不斷通過比賽和復盤將游戲玩得越來越好。大家玩的時候很投入,三個組的比分交替上升,各組輪流奪取每一輪的第一,截止倒數第二輪三個組的總分幾乎是齊頭并進不分彼此,最后第一名和第二名之間也只相差2分。因為如此激烈,三個組在兩個小時邊吃飯邊復盤的過程中,也格外認真。
回到教室大家分享復盤報告,作為一個局外人我算是看明白了[憨笑]三組基本策略都一樣,比拼的是執行中的準確率以及每一輪對于動作標準化的改進,第一到第三名的分布,與此相對應,果然比的是“執行力”顯然結果又證明了“執行力高于一切”。
一切似乎水落石出,大家對這樣的結果和復盤也都挺滿意,贏的隊和輸的隊都“知其所以然”了。但是,在那個時刻,因為我看了這么多場這個游戲,也掌握了一些歷史數據,所以我第一次看到了同質化思維下復盤的局限性。比如,最后拿第一名的隊最后一輪依然用時3分鐘才完成,準確率8/11;而曾經有個冠軍隊只用時1分鐘,準確率10/11。雖然都是優勝,但從絕對指標上差距還是很明顯的。
差別的原因在于“策略”,在比拼執行力之前,策略的高低其實已經決定了比賽的勝負。在策略趨同的場合這個重要性不明顯,但卻是一個無法被忽略的關鍵。一個團隊一個部門甚至一個公司,對發生的事情進行復盤,如果都有這種趨同的假設、策略和認知,那就要引起注意了,就需要走出去看看同行、新對手甚至跨界的做法。復盤還真不能是閉門造車,了解自己固然重要,但放在一個競爭的商業環境中,了解自己的市場定位和態勢,是需要格局、視野和見多識廣的行業掃描的。
事后我看小朋友們在群里的學習心得,不少同學都提到了需要從“執行向策略”去有意識地提升,對于天天做具體工作的TA們來說,確實到了基于“skill”向“competence”轉化的階段了,從練就一身基本的技能比如PPT、腦圖、設計、畫圖等向更為廣泛的能力比如溝通、學習、理解、影響等邁進。畢竟職業的上升必然是與能力的上升相匹配的。
跳出小集團思維,打開視野看到更多可能性,這既是來自于復盤的認知,也是對不拘泥復盤方法構建更多樣組織學習的反思。?out of 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