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儀式無處不在,從出生不久后的滿月宴、到每年的生日、再到結婚典禮、各種紀念日、壽宴、葬禮等等,都是一種儀式。
儀式感,讓我們強烈意識到處在一種新狀態或生活的轉變之交,比如孩子出生,意味著正式為人父母;比如生日,意味著,你又長一歲;比如婚宴,意味著正式走進一種全新的社會關系;比如壽宴,是人走進晚年、接受晚輩祝福的時刻;比如葬禮,是人和逝者最后的道別。
這些儀式的舉辦,標示著人生進入另外一種時空或社會角色轉變。同時,確立了人和人之間的一種全新關系的開始。更多的時候,儀式是人們表達內心情感、抒發感情的最直接的方式。
《小王子》中的狐貍說,“儀式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深以為然!舉辦儀式,是對生活的一種重視,可以增強平淡日子里的幸福感,可以將一件單調平凡的事變得不一樣。
愛情、婚姻關系中的儀式感,對女人尤為重要吧!生日禮物、情人節的驚喜、結婚紀念日里的小情調,都值得期待。這些節日里的儀式感讓女人感覺被重視、被愛,令人幸福感倍增,讓充滿油煙味的生活偶爾顯得與眾不同。
或許,在很多男人看來,會覺得在這些節日里送花送禮物太俗氣、太造作,是吃飽了撐著沒事找事兒的事情,買一束花,還不如買幾顆大白菜踏踏實實過日子呢!
然而,現實中的絕大多數女人,寧愿選擇一枝玫瑰花吧!儀式感是平淡生活里的必要調劑。
除卻生日、紀念日,平日里的各種節日,其實都是生活中的一種儀式,在中國,具備鮮明儀式感的節日很多,如春節、元宵節、端午節、清明節、中秋節等。還有乞巧節、臘八節、灶神節、老鼠嫁姑娘等民俗,都是一種日常生活中的儀式。
實際上,鄉村風俗中,還有很多具備地方特色的節氣。我記得家鄉很重視“立春”這個節氣,必然是守護著時間點放鞭炮煙花“迎春到”的。
其中,小時候我最為好奇的節日,就是老鼠嫁姑娘。那天,母親必然會做一些祭祀、對孩子們的言語、行為也會有一定的約束,以免打擾了老鼠嫁姑娘的喜事……
后來,通過百度,得知:
老鼠嫁姑娘,又稱鼠娶親、鼠納婦、老鼠娶親等,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民間傳說。作為漢族民間俗信,是漢族傳統民俗文化中影響較大的題目之一,是在正月舉行的祀鼠活動,其情節“版本”不一。具體日期因地而異,有的在正月初七,有的在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區是正月初十,也有的是夏歷正月十四的夜半。
我相信儀式感是對生活的一種深深的熱愛,人生需要儀式感!
最近,好友們喜事不斷:一個鄰居好友懷了二胎;一個鄰居好友買了第二輛車,標致408最新的那款,要請我們吃飯;娃的干爹,新近添置了兩百多萬的機器設備,可預見性的生意興隆;先生的“睡我上鋪的兄弟”最近置換了一輛奧迪Q5,要請我們吃一人長的大龍蝦!
想想都是具備儀式感的大好事兒,多美啊!于是,忍不住發了個圈,表達下喜悅之情。
同學霜兒評論說:“買輛Q5至于嘛?又不是賓利!”我笑了,回復她:“你管他呢!買個三輪車,請吃一人長的龍蝦,不更好?傻啊!”配玄外音:不吃白不吃!只要咱高興呀!
如同今時今日,冬至,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大家都刷屏傳達、渲染著節氣的喜悅,相互提醒吃餃子……這也是生活中的儀式之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