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的《奇葩說》辯題是“婚禮真的有必要嗎”,嘉賓是我很喜歡的黃磊老師。作為一個和同一個人舉辦過兩次婚禮的人,他當然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正方觀點。
身為反方一辯,臧鴻飛一針見血地戳中部分人內心的嗨點:“婚禮根本就是一個大型、尷尬、荒謬、自相矛盾、自嗨的私人舉辦的廟會。”婚禮無非是大家相互攀比和收份子錢的儀式。
的確,婚禮的套路、流程內容飽受逅病,但是,除卻女生心目中憧憬向往的那一刻浪漫完美的童話故事不說,正是有了這種儀式,我們的生活才不止眼前的那些茍且,我們才能在殘酷破碎的愛情中重燃信仰和希望。
但是,愛情的儀式感未必非要在婚禮上無限放大。
張泉靈以自己沒辦婚禮不戴婚戒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儀式感要有,但是不是別人規定的,而是和伴侶之間認可的小小的儀式感。就如同寧肯不戴也不愿拋光的婚戒,如同白天兩人吵架,當晚就一定要在臥室同床睡覺的約定。
儀式的日常感恰恰要比那一剎那的演戲,要重要的多。
黃磊老師擁有一份令人艷羨的美滿的婚姻和家庭,他在20周年紀念日里帶著兩個女兒重新和妻子舉辦一場盛大的婚禮,這是儀式感。
但不要忘了,經營這份愛情的過程中,他和家人每年計劃性出國旅行,用心對待每個有重要意義的日子,每天對家人表達愛,這些日常里的儀式感比一場婚禮帶來的幸福感重要的多的多,這樣維持的情感才更長久。
02
儀式感猶如生活的調味劑、文化的倍增器,它讓平庸的生命懂得莊重,讓潦草的生活煥發溫馨。
生活本就一地雞毛,我們才更要好好打掃,裝飾一番才是呀。
元宵佳節的燈火輝煌,清明祭祖的慎終追遠,中秋月圓的千里相思,重陽登高的健康企盼,守歲祈福的拜年團圓。
年年歲歲,慶祝的形式雖然變了,但儀式感不曾改變。正是有了這些儀式的存在,才有了節日里不同尋常的意義,才能成為我們復蘇文化記憶、確認精神歸屬的重要時刻。
生活節奏越來越匆忙,生命中越來越缺乏儀式感。我們忙于考證、工作、升職、加薪、帶孩子、做家務,卻忽視了給自己一點喘息的時間,所以我們焦慮。沒有儀式感,人生就不莊嚴,心就不安靜。理想生活狀態就是意思與意義平衡。
學會善待自己,看似“浪費”時間,實際是對生命的滋養和內心質地的柔軟。比如選一個時間,放上鋼琴曲或者爵士樂,沖上一杯茶或咖啡,閱讀,寫日記,或是做一樣小手工,或是每周末下班后路過花店買回來的一捧新鮮花束。
簡單的小小的儀式感,就足以讓我們緊繃著的生活的弦松一松,滿足內心的一點點成就感。
03
小王子在馴養狐貍后的第二天又去看望它。“你每天最好在相同的時間來,”狐貍說,“比如說,你下午四點鐘來,那么從三點鐘起,我就開始感到幸福。時間越臨近,我就越感到幸福。
到了四點鐘的時候,我就會坐立不安,我就會發現幸福的代價。但是,如果你隨便什么時候來,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時候該準備好我的心情……應當有一定的儀式。”
小王子問:“儀式是什么?”
狐貍回答說:“是一種早已被人忘卻了的事。它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儀式以何種方式存在不重要,重要的是儀式的日常感。是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有朝氣,有滋味,有別于他人的不同。
人生如此漫長,我們不可能記得過去的每一天發生了什么,但是,因為有了儀式感的存在,人生才有了節點,有了波瀾,才有了往后日子里的下酒菜,才有了值得回味紀念的小確幸,才能在白發蒼蒼回憶一生的時候驕傲地說,這輩子也曾生動過,存在過。
馬東說:“因為我們是人吶,倉廩實而知節,吃飽了沒事干,于是我們的生活就是需要儀式感。”讓生命因儀式感變得有趣,才是最酷的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