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 朱生豪 譯 中國畫報出版社
朱生豪譯的莎士比亞作品號稱是最有激情的一版,讀完發現的確如此,不過就算是莎士比亞經典加上朱生豪的譯文也沒讓我習慣看劇本這種文體,因為表演形式所限,注定了人物角色有話不能好好說,讓我很難產生代入感。平時讀書總是習慣于想象情節,社科類書籍則是不斷考慮邏輯,偏偏戲劇難以下手,一旦圖像化文本,在我眼前就是一群穿著緊身褲的演員動作夸張的舉手抬足,很是別扭。這也許也是因為我平時沒有觀看戲劇的習慣,還不習慣這種藝術形式。
不過回到故事本身的情節倒真是一波三折,扣人心弦,結尾也非常震撼。偉大的王子為父報仇,怒斥王后,拔劍斬仇人,大仇得報,而且之前也已經用計一掃宮中奸佞;可惜的是自己也殞命,還因為家族原因打上了心上人的一條性命。佛家所謂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全都占上了。只有在無盡的悲慘之中才能突出人物的機智,隱忍,正義與剛猛。
話說回來,遵循禮數與篤信宗教的人辦事情實在是麻煩,中國的士們報個仇也要遵循禮教,不肯占人便宜,污了名聲;西方的騎士怕的是殺掉仇人時候,對方正在祈禱,反倒使惡人上了天堂,靈魂得救,所以一定要等到對方宴飲作樂之時才肯動手,結果賠上一圈人的姓名。不過不管東西方,報仇的時候取人性命似乎并不是唯一目的,甚至說根本就不是目的,在剝奪對方生命的同時,讓他留下惡名,或者靈魂不能得救,或者使其受盡折磨才是目的。人類這種動物發展出了智能,也為自己帶來了無盡的煩惱。動物就算要記仇報仇也是純粹的物理攻擊了事,不似人類在精神層面還能翻出這么多花樣。人性發展到制度的層面,就有了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梟首示眾;挫骨揚灰;開棺戮尸等等加諸于死刑之外的懲罰。殺人只能消滅肉體,誅心才是精神層面的刑罰。
奧菲利亞死于水中的花叢里,唱著歌曲,毫無痛苦的在自己瘋魔的幻想之中離世,堪稱文學史上所塑造的最美的死亡形象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