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那一刻起,就成為了某個最初的,或最基本的三角關系的一部分:父親、母親和孩子。在眾多由我們參與構成的體系當中,它既是最先接納我們的,同時也可能是最具影響力的。而在這個基本三角關系中,孩子既是改變的媒介,也是改變的體現者。
我們人類的本質屬性就是相似性與差異性的結合。
薩提亞曾經說過,人們會在相似的基礎上相聚在一起,在發現和尊重彼此差異的基礎上得到成長。這種尊重和成長并非是自動產生的。
通常,我們會否認自己的夢想,但卻期待我們的孩子能夠代替我們去完成這些夢想。
父母教給孩子的,并不包括所有值得學習的東西,而只是他們所知道的最好的東西。
我們只有尊重自己所有的感受,才能夠對如何處理它們做出由衷的選擇。
換句話說,在如何反應、應對和存在的問題上,我們擁有多種選擇。我們選擇怎樣的應對方式與我們自己的自尊水平息息相關。在低自尊水平下,我們會傾向于認為是某些“原因”決定了我們所能做出的反應。誘因并不能決定我們的反應。
即便是一個看上去微不足道的習慣,當嘗試去改變它的時候,大部分人仍然會感到極大的困難。而那些處于意識層面之下的自動化模式就更難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