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心理學流派都有其基本的信念和治療觀,薩提亞建立的心理治療方法,最大特點是著重提高個人的自尊、改善溝通及幫助人活得更“人性化”而不只求消除“癥狀”,治療的最終目標是“身心合一,內外一致”。
薩提亞模式的基本治療信念22條,可以分成以下三大類。
關于改變
1. 改變是有可能的,就算外在的改變有限,內在的改變還是可能的。
正是因為相信改變的可能性,人類才沒有停止發(fā)展進步。但是當我們想著要去改變世界、改變他人的時候,多半無法成功。我們可能沒辦法改變這個世界,也沒辦法改變他人,但是我們可以改變對待這個世界的態(tài)度,可以通過改變自己去影響他人。當我們感到脆弱時,我們可以從內在改變開始,讓我們的內心變得強大,心理能量充盈,如此還有什么是不能做的呢?
2. 治療需要把重點放在健康及正向積極的部分,而非病理負面的部分。
治療不是通過拿走案主身上病理負面的東西,而是通過增加健康正向的部分,因為,即使我們通過努力讓病理的部分從-5到了-1,但它仍停留在0以下。況且,如果我們不斷地從他身上拿走他的東西,挖他的舒適地帶,叫他如何應對呢?所以,治療的重點是用光來療愈黑暗,當他正向的東西越來越多的時候,負向的東西就會減少。
3. “希望”是“改變”最重要的成分。
改變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就是“希望”。無論一個人承受怎樣的痛苦,只要有了希望,他便有了勇氣和能力。治療首先就要讓案主看到希望,看到他可以做的更好,那并不遙遠,這樣他就愿意改變。
4. 我們無法改變已經發(fā)生的事實,只能改變那些事件對我們的影響。
老和尚攜小和尚游方,途遇一條河,見一女子正想過河,卻又不敢過。老和尚便主動背該女子趟過了河,然后放下女子,與小和尚繼續(xù)趕路。小和尚不禁一路嘀咕:師父怎么了?竟敢背一女子過河?一路走,一路想,最后終于忍不住了,說:“師父,您犯戒了!怎么背了女人?”老和尚嘆道:“我早已放下,你卻還放不下!”
? ? 對我們有所影響的,并不是過去發(fā)生的事件,而是我們心里一直裝著那件事,我們不需要回到過去改變事情才能有所改變,我們要處理的只是那件事情對我們的影響。任何事情的發(fā)生,都有積極與消極的意義,盯著消極的一面,就是傷害,看到積極的一面,就是成長。
5. 改變住在情景里,改變是通過過程發(fā)生的,而不僅僅是一個結果。
結果的造成離不開過程和情境,要改變結果不能只盯住結果,應當由過程開始,過程變了結果自然就變了。在親子關系、親密關系、職場關系中,我們常常想要對方改變,結果是越要求越無力,原因是不是我們只關注到結果,沒有從過程去著手呢?
6. 薩提亞模式的主要目標是達到表里一致及高的自我價值。
改變的最終就是要做回自己,表里一致的活在當下。
關于應對
1. 我們有許多選擇,我們可以在面對壓力時做出適當回應,而非作出自動化的反應。
重要的是看到任何時候都有至少三個選擇,而不必要非做出自動化的反應。例如,當別人讓我們生氣的時候,去看看自己生氣的原因,自己該怎樣為自己的期待負責,而不是立刻就生氣的說“你怎么可以這樣,太讓我失望了!”
2. 多數人傾向于選擇他所熟悉的而非舒適恰當的應對,尤其在壓力之下。
之所以人會選擇自動化的反應,是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舒適區(qū),那是我們從過去的經驗學到的應對模式,曾經這種模式很好的保護過我們。但是隨著時間的延伸,情境的變化,那些模式也許已經不再是最合適的了。正如你每天回家的路,你走了千遍萬遍,你知道旁邊不斷在修路,你愿不愿意嘗試走一條沒走過的路呢?
3. 問題不是問題,如何應對問題才是問題。
問題只是我們應對真正問題的一個現象。指責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可能是索要關注,希望被愛,只是在應對“缺愛”這個問題的時候,使用了指責的方法。真正的問題需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到更深的層次上去處理問題
4. 欣賞并接受昨天可以增加我們管理今天的能力。
如果不能接受昨天,它就會一直影響著你,你需要分出精力來排斥昨天,可是無論你怎么排斥,它都在那里,你對今天只會更加無力。接受和欣賞昨天,你就可以放下昨天,獲得力量活在當下。
5. 薩提亞的治療目標之一是個人可以為自己做出選擇。
薩提亞的治療,不是告訴案主該怎么做,而是幫他看到有哪些路可走,最終是案主自己做出選擇。要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為自己做出選擇。
6. 自我價值越高,越能做回自己。
自我價值影響著我們處理事情的態(tài)度和方式,只有自我價值高的時候,才能不被事件控制和牽引,才會做回自己,以本來的面目應對事件。
關于人
1. 父母在任何時候,都是盡他們所能而為之。
我們總說原生家庭塑造了現在的我們,但并不是說要我們去責怪父母當初沒有教育好我們。我們的父母是人,不是神,他們也有自己的局限,他們給我們的已經是當時的竭盡所能了。
2. 父母常重復在其成長過程中熟悉的模式,即使那些模式是功能不良的。
父母用他們曾經從自己父母那里得到的經驗和模式,來教育對待我們,他們沒有學習過如何做父母,也不知道有另外一種對待孩子的方式存在。這并不是父母的錯,誰的錯都不是,我們只是尊重事實就是如此。
3. 正確的認識父母,在人性的層次而非角色的層次上與他們相遇。
如果受限于角色,我們就會對父母有所期待,切斷連接,就限制了生命能量的流動。因此,必須把他們還原為人,從人性的層次上給予理解。父母是人不是神。
4. 我們擁有一切所需要的內在資源,以便成功的應對成長。
薩提亞相信,人生下來就具備足夠的特質和資源,擁有了人世間的一切:善良、智慧、美麗、自信、果敢、聰穎……只是隨著我們的長大,我們開始懷疑:我真的擁有這些么?可是,內在的特質和資源一直都在,當你愿意去看見的時候,你就會發(fā)現。我們要做的就是要幫助人們找到自己的資源。
5. 感受是自己的,我們擁有它并要為之負責。
當我們生氣、委屈、無助的時候,外在的原因在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產生了怎樣的感受,感受作用在自己身上,是我們自己的,我們得為它負責。
6. 迷失自我的人,終會與自我再相遇。
薩提亞相信人生來就具有向上的能力,他們可以找回真正的自己,找到自己的價值。
7. 我們都是同一生命力的證明。
我們有98%的部分是相同的,只有2%是不同的。我們都從這個宇宙中誕生,最終回到這個宇宙中去。我們都是這個宇宙給予的生命力,而存活于此。生命力就是人活著的基本規(guī)律,世界上的人在成長的時候,都遵循著同樣的規(guī)律。我為什么能知道你這么多?那是因為我知道這是生命的規(guī)律。
8. 人們因為相同而有所聯(lián)絡,因相異而有所成長。
當你和另一個人走的很近,你們之間必然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是,任何兩個人之間也一定有相異的部分,正是由于不同,我們才不斷豐富自己、挑戰(zhàn)自己、擴充自己,讓自己有所成長。因此,我可以不同意我們差異的部分,不被其同化,但我尊重和允許差異的存在,特別不必因為你是我最親密的人,就要求你跟我完全一致。
9. 健康的人際關系建立在價值的平等上。
健康的人際關系就是互相尊重、寬容、理解,尊重對方和自己是一樣的人,而不是自己情緒的工具。即使在任務上可以支配與被支配,但是穩(wěn)定的關系仍然要建立在價值的平等基礎上。價值不平等,關系就容易破碎。
10. 人類經歷的過程是普遍性的,薩提亞適用于一切情況、文化及環(huán)境。
人類的心理規(guī)律是適合一切文化的,被傷害后結疤,被冷漠對待后會退縮……,因此,我們可以從自己的成長經驗里,從我們的所學里,找到相關的資源來與案主完成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