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每天接觸的信息量比古人一生接觸的都多,那么面對這么多紛繁復雜的信息,我們如何做出取舍?本文嘗試給出一些思考。
一、引入例子
1、看電影
講一下生活中常見的事,比如說看電影。
2、影評家意見相左
我相信很多讀者在業余時間內都喜歡看電影,那么當我們在選擇看哪部電影前,通常情況下我們會聽到很多影評家對同一部電影有著完全不同的評價。
比如說有的人認為這部電影絕對不容錯過,否則將是你畢生的遺憾。而另一些影評家則評論這部電影浪費時間,謀財害命,簡直就是bullshit。
3、我們何去何從?
影評家的意見相左,那么他們的觀點到底有哪些是我們可以相信的呢?我們這些渴望尋求答案的人又該何去何從呢?
看電影只是萬千世界中一個很小的側面而已。不論醫生、教授、律師、經濟學家,假如我們在某個特定的情景下問采取怎樣的措施才最為恰當,他們大都是各持己見。
意識到這個問題后,我們就明白不應該對自己所見所聞一股腦的接受,并習以為常,把別人的觀點當成自己的觀點,而是要對我們遇到的事情進行評判,而不是爭當他人思想的奴隸。
二、尋找關鍵問題答案具體分析
怎么做?
1、激發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的內容
有一套相互聯系、環環相扣的關鍵問題的意識,加上在適當時間提出和回答這些問題的能力和意愿。
2、采取淘金式思維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見的一種思維方式不是淘金式思維,而是海綿式思維。
1)淘金式思維外的思維---海綿式思維
定義:
海綿式思維,就是把自己日常遇到的知識不加分類,不加思考的一股腦全部放進自己的腦子里,把讀到的材料認真的記錄下來,畫上橫線表示重點,還時不時的記憶重點,目的在于記住作者的觀點并理解。
意義:
到頭來不過是感動自己罷了。因為沒有對這些材料進行二次加工,即使做了大量的吸收,并沒有什么卵用。
2)淘金式思維?
定義:
而淘金式思維,就是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所接觸的各種信息和材料,并且帶著問題去閱讀或者思考相關的素材,不斷質疑作者的各種觀點,推論和論述中存在的問題。評判性的吸取所讀的各種信息和材料,并得出自己的觀點和結論。
三、具體運用看如下分析
下面我們可以用淘金式思維來分析下文章開頭提到看電影的這個例子
1、復述例子
影評家的意見相左,本來也是很正常的,因為每個人的價值觀,成長經歷等不同,因而對同一件事物的判斷有分歧很正常。
2、那么我們在面對這種情況下,應該如何做呢?
步驟一:
我認為,看電影之前我們應該要明確自己看的目的,是為了放松心情,體驗電影里的悲歡離合,還是為了讓自己增加跟他人聊天的話題呢?
亦或者純粹為了消磨時間呢?目的不同,所采取的策略也不同。
步驟二:
當我們明白了自己的目的,這時再去看影評家的意見,可能有些影評家的意見跟我們一致,我們覺得很欣慰。
步驟三:
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意見不同的影評家的意見。
具體分析:
1)提出反對意見的影評家目的何在?
想想他們為什么提出這個觀點?怎樣來進行論述的?論述的邏輯是否有問題?這些影評家真的認為這個電影不好,還是為了自己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呢?
只是單純為了黑而黑呢?還是想在大家都同意的基礎上,提出反對意見,體現自己標新立異,刺痛觀眾的感官,讓大家關注他,從而使得自己蹭熱點的目的得以實現。
2)給我們的啟發:
通過分析影評家對某個電影的言論,我們能夠了解,有時有些人說的某些反對的話,很可能并不是他心理的真實想法。
3)我們要注意的要點:
他只不過是把自己的真實想法用其他的方式表達出來而已,于是我們在看到這樣一些觀點時,我們應該要分析他試圖表達的真實意愿到底是什么?他為什么這樣說?
想達到什么目的?他的觀點是否存在邏輯漏洞?是不是采用了一種似是而非,或者是用未經證明的結論去證明另一個結論?或者是他的觀點中是否帶有強烈的個人經歷的感悟而不具有有普適性?
哪怕他是用一些數據來進行論證,我們也無法保證這些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以及是否帶有他主觀偏向性?
4)我們的啟發:
a)因此,我們應該要避免陷入一種境地,那就是只能認同跟自己觀點一致的人,不關心事實的真相,只是為了辯論上取得勝利,為了虛無的自我滿足感而放棄了對事實真相的探尋。
b)我們應該要追求的境地是,不僅能理解自己的想法,也能理解別人的,能夠認識到別人的思維跟自己思維的區別,并且能從比自己強的思維中吸取經驗,融入到自己的思維體系中。
不固守某一種或者幾種思維定勢,博采眾長,兼蓄并收,不以人舉言,不以人廢言。
不因說話人的地位高低而贊同或者不贊同其觀點,更多的是關注到觀點本身到底合不合理,只要合理,哪怕這個觀點來自于地位低于自己的人,也敢于聽取并為己所用。
若是觀點本身錯誤,哪怕這個觀點來自于地位高于自己的人,也敢于駁斥并辯論,敢于放棄這個觀點。
以上就是我所做的部分嘗試,對于其他問題也可以展開類似的思考和討論。是為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