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046到公元前771年。占周朝歷史的三分之一。此時期,周王室從名義上和事實兩方面都享有全國共主的地位。
周人始祖:棄。傳說:姜媛踐巨人跡。棄擅長種植,人稱后稷。
古公亶父:帶領周人來到周原。“居岐之陽,實始剪商”
亶父之子季歷:發展擴張周族,引起商人不安,商王殺之。
季歷之子姬昌:天下三分周人有二。奠定滅商基礎。
姬昌之子姬發:1046年牧野之戰武王伐紂。利簋:簋上刻字證明甲子日武王伐紂真實記錄。
周公旦:成王年幼,周公攝政。平定武康叛亂,亦稱二次滅商。營建東都于雒邑,定名成周,鎮守東方。分封制,宗法制,制禮作樂。周公攝政七年,參與了周初政權建設,鞏固周室統一、奠定周朝制度,業績卓越。
成康之治:成王、康王,內政修明,統治穩定。
昭王:經營南方受挫。南方的楚國,由土著部族發展而來,雖是周初諸侯之一,但性質類似商朝方國,不屬于周的宗室、功臣分封系統,與周關系不牢,叛服無定。昭王南伐途中,溺死漢水。
穆王:與西北之戎、狄,東南之淮夷兩面作戰。已頗見捉襟見肘之相。穆王好巡游,間接反映出周與邊疆各族交往的史實。
厲王:“專利”—公元前841年“國人暴動”—奔彘十四年,卒于彘。
共和行政:公元前841年,中國歷史上有確切紀年的開始。一說諸侯共伯和被推舉攝行政事,一說周公、召公兩大臣共同行政。
宣王中興:宣王多次征討西北戎、狄、獫狁,俘獲甚眾。對東南淮夷、南方楚國作戰,也多次獲勝。為鞏固戰果,宣王還續行分封,在鄰邊地區建立一批諸侯國。宣王后期,中興局面近于終止,國勢走向衰退。幾次對外作戰失敗,宣王不得不破例向黃土高原上的村社人口、土地進行調查登記,希望借以加強國力。此舉表明周朝實力已趨于空虛。
幽王:朝政腐敗,日蹙國百里。寵褒姒,欲立褒姒之子伯服而廢申后之嫡長子宜臼。申后之父申侯聯合西方犬戎合擊幽王,攻殺幽王、伯服于驪山下。申侯等擁立宜臼即位,是為周平王。平王為避犬戎,遷都成周。時值公元前771年。西周至此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