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個西方考察隊到美洲神秘的原始森林探險考察,請了當地土著印第安人做向導。在疾行三天后,土著向導要求隊伍停下來休息一天,問其原因時,他們說:我們走得太快了,靈魂跟不上來,需要停下來,等一等靈魂。
讀到這本《清醒思考的藝術》我想到的是上面這個故事,現在生活的節(jié)奏太快了,每個人為了生活忙碌著、辛苦著、勤奮著。但我們還是沒有成就感、還是永不滿足、還是陷入深深地空虛。
為什么?
讀了本書就知道:人總是犯各種思維錯誤,很大程度上是受到進化的影響,是基因在數百萬年的優(yōu)勝劣汰中帶給我們的。
怎么辦?
學學印第安人:“停下來,等等自己的靈魂。”
愛默生說:
在群體里容易按照他人的想法生活,在孤獨中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但值得記住的只是那些在群體中保持獨立的人。
2
在紛繁復雜的世界里,我們面對太多的誘惑了,我們來不及去思考就迅速地決定去或者不去做一件事,我們目睹幾乎所有的社會人都這樣生活,等車排隊是這樣,坐火車也這樣,等車排隊尚且可以理解,急于先上車確實能找到座位不至于站著,但我無法理解每人一個座位的火車,站臺上車時為什么還是很慌張?
思考是一種生物學現象,它就像動物的體型或花卉的顏色,同樣都是由進化形成的。
過去1萬年我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我們再也看不懂的世界。我們讓一切更加完美,也更加復雜,相互更加依賴。結果,我們創(chuàng)造了令人驚嘆的物質財富,可以也產生了文明病和思維錯誤。
例如:在一個獵人和采集者的環(huán)境里,行動得到的獎勵要比思考得到的多。閃電式的快速反應決定生死存亡,長時間的苦思冥想是有害的。如果獵人和采集者的伙伴們突然開始奔跑,跟隨他們跑才有意義——不去考慮他們是否真的見到一只劍齒虎或只是一頭野豬。一個一級錯誤(那是一種危險動物,人們沒有逃走)的代價是死亡,而二級錯誤(不是危險動物,人們逃走)代價只是消耗幾個卡路里。因此犯某種特定的錯誤是值得的。
今天的我們是當時傾向于跟在別人身后代后跑的那個人的后代。只是,這一本能行為在今天是不利的。今天的世界獎勵深刻思考和自由行動。
進化心理學在很大程度上還只是一種理論,但卻是一種很有說服力的理論。它解釋了大多數思維錯誤——雖然不是全部。有些錯誤顯然是被輸入了固定程序的,與我們環(huán)境的“突變”無關。
3
書中作者舉出了52種常見的思維錯誤,很多對我們來說太熟悉,我們本身也都很了解,它并不會給我們帶來多大的損失,如:從眾心理、錯誤的因果聯系等。我將列舉出我覺得有必要引人深思的4種思維錯誤,供大家參考。
(1)結果偏誤
來看一個小小的思維實驗。我們假設有100萬只猴子在股市上投機。它們瘋狂地、自然也是純隨機地買賣股票。一年后,約一半猴子的投資都賺錢了,另一半都虧錢了。第二年這幫猴子又是一半賺錢,另一半虧錢。長此以往,10年后大約剩下1000只猴子,它們每次投資都賺錢了。20年后,只剩下1只猴子每次投資總是正確的——它成了億萬富翁。
媒體們會找到某種原理:也許這只“成功猴”吃的香蕉比其它猴子多,也許它捉虱子時思考的時間很長。它一定擁有某種成功的秘訣,不是嗎?怎么可能20年總是正確投資的猴子是只無知的猴子呢?
猴子的故事說明了結果偏誤:我們傾向于以結果判斷決定——而不是當時做決定的過程。
結論:請你切勿以結果判定決定。結果差并不一定意味著當時所做的決定不對,反之亦然。
(2)歸納法
一個農民喂食一只鵝。一開始鵝畏畏縮縮,想:“這個人為什么要喂我?這背后肯定有什么陰謀。”數星期過去了,農民天天都過來,扔給它谷子。它的疑心漸漸減弱。幾個月后這只鵝肯定想:“這個人很喜歡我!”——這一信念每天得到證明,它對農民的善良堅信不疑。鵝沒料到,農民在圣誕節(jié)會將它殺掉。這只鵝成了歸納法思考的犧牲品。
可犯這種錯誤的不僅是鵝,我們大家都有由觀察個體得出普遍適用的結論的傾向。這是危險的。
我們也可以利用歸納法進行思考。可以使用歸納法從別人口袋里掏錢。請你寄出10萬份股指預測郵件。你在一半郵件里預測下個月股市行情會上升,在另一半郵件里預測股市行情會回落。假定一個月后股指回落了,你就再發(fā)一遍郵件,這回只發(fā)給你做出正確預測的5萬人。再將這5萬人分成兩組,寫信給第一組,說股指在下個月會上升,給另一組說股指會下跌,如此類推,10個月后還剩下100人,你給他們的預測沒有出過錯。你證明了,你擁有真正先知式的預測能力。于是這100人中的幾位會將他們的財產托付給你。
歸納法式的思考有可能具有誘惑性:“人類一直都是成功的,因此我們也將征服未來的挑戰(zhàn)。”聽起來不錯,但我們沒有考慮:只有那些幸存到現在的物種才能這么說。以我們存在的事實來說明將來我們也會存在,這是一個嚴重的思維錯誤。
(3)指數增長
我們很容易理解線性增長,但我們對指數增長沒有感覺。為什么?因為過去的進化沒有讓我們?yōu)榇俗龊脺蕚洹N覀冏嫦鹊慕涷灤蠖嗍蔷€性的。誰花費雙倍的時間采摘,誰就會帶回家雙倍的莓果。石器時代幾乎沒有人遇到過指數增長的例子。
“交通事故的數量每年遞增7%”我們無法直觀地理解這意味著什么。因此,請你使用一個敲門:計算倍增時間。請用數字70除以增漲的百分比。上述情況下,倍增時間為70÷7=10,交通事故每10年增長一倍。
古波斯人早就知道,我們的大腦難以應付按百分比計算的增長。下列童話就是證明:有一位機靈的大臣,送給國王一張棋盤。國王問他:“請你告訴我,我怎么報答你”,大臣回答:“尊敬的陛下,我只要您將棋盤上放滿米就行,請你在第一格放進一粒米,在隨后的每一格子始終放上翻倍的數量。以此類推。”國王想:“你的愿望如此簡單,真叫人驚訝!”實際上這比地球上所有的米還多。
當事關增長率時,請不要相信你的感覺。沒有用的。
(4)行動偏誤
在一家夜總會門外,一群年輕人吵吵嚷嚷,狂打手勢,看起來像要發(fā)生一場斗毆。年輕警察在老警察的陪伴下停下腳步,遠遠地觀察事態(tài)的發(fā)展,等候一旦出現傷者就插手干預。如果身邊沒有經驗豐富的警察,情況就不同了。年輕的警察會受行動偏誤的控制,他們會出手干預。來自英國的研究表明:如果警察耐心等候,受傷者比年輕警察過早干預的情形要少。
為什么我們會有行動偏誤?
在一個狩獵采集的環(huán)境中,行動比思考價值大的多。在過去,閃電式反應關乎生存死亡,思考可能會致命。如果我們的祖先在森林邊緣看到劍齒虎的影子,他們不會思考人生,他們會逃跑,我們全是這些迅速反映者的后代,他們寧可不必要的跑一次,但我們今天的世界與過去不同。今天的世界獎勵深刻的思考。
4
為什么我們的思維錯誤這么頑固?
20世紀90年代末得出的分析是:我們的大腦是為復制設計的,而不是為發(fā)現真理設計的。換句話說,我們首先需要通過思考來說服別人。誰說服了別人,誰就確保了權力,從而確保了能夠接觸更多資源。
圖書市場表明,我們進行思考主要不是為了發(fā)現真理。小說要比非小說類書藉好賣得多,盡管后者的真理含量要高得多。
有人問作者:“多貝里先生,你是怎么做到生活中不犯思維錯誤呢?”答案是:我做不到。準確地說我根本不想那么做,回避思維錯誤是很麻煩的,如果后果影響小,我會放棄理性地尋找最佳方案,而聽從直覺,清醒思考是奢侈的。因此,如果可能的損失較小,你無需絞盡腦汁,要允許發(fā)生錯誤,這樣你會生活的很輕松。只要關鍵時刻小心留神。
清醒的思考讓我們始終過有意義的人生。
每本書都是會帶來思考的,愿你看了本文有所收獲。希望你能堅持讀到這句,恭喜你又擺脫了一次基因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