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已經來臨,只是尚未流行”,用美國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的這句名言來說明技術變革和未來的關系。
趨勢有如下步驟
第一步,是要有先進科技。
第二步,要有人將先進科技做產品化研發,因為整個產品化研發產業初期是不健全的,因此很多科技發明出來以后,還會耽誤很多年,并不是馬上就能拿來用的,其中也設計到相關配套技術的逐漸發展。
隨著科技發展呈指數發展,先進科技的產品化現在已經越來越快了。
第三步,需要有市場的應用。
第四步,能被社會接受。
第五步,應用擴散。
所謂一個趨勢,要有科技、產品、市場、社會和擴散這5個階段的過程??萍纪黄剖菬o法預期的,但是產品化研發這個階段是可以預期的。因此提前知道哪些科技已經突破是重要的,否則,你根本不知道這個趨勢什么時候能變成現實。
這里又有細節上的不同:
1、有些研發沒完成,有巨大的潛力,還需時日,如航天產業和基因編輯產業。有潛力并不能很快產生效益,這個時間點都不能確認。記得高中填報大學專業志愿時,有許多同學就被21世紀是生物的世紀忽悠,填報了生物類專業,很多畢業后的就業不理想,因為太超前,用同學的話說,中國沒有一家像樣的生物醫藥公司,能像歐美那樣能花巨資去研發一些藥品的公司鳳毛麟角,居然有以為女生讀了中科院的博士去教中學——太超前了真是坑。長江后浪拍前浪,前浪拍死在沙灘上。人這一輩子,人生幾個關鍵選擇(大學、專業、婚姻)基本上決定了人生軌跡,選錯了或選擇質量不高只有自飲苦酒。
聯想到在關于產品能否真正成功上,吳軍老師說的成為“第三眼美女”和劉潤老師說的達到“大眾應用階段”是衡量一個產品真正成功的關鍵,不過這里有一個例外,就是特斯拉,特斯拉年生產7萬輛竟然與年生產700萬輛的通用的市值差不多,表面上是有悖常理,但由于特斯拉獨特的商業模式讓其有獨特的價值,恰恰是投資者看中了其在未來的潛力和廣泛應用。
2、有些是研發已經完成了,有應用潛力,但是還有2、3年的潛伏期,比如虛擬現實、自動駕駛,某些細胞免疫治療技術等。
3、有些是應用已經成熟,也就是一年半載會熱起來,比如混合現實、小型醫療器械,商用機器人,一些人工智能的行業應用等。
如果有些科技已經進入擴散期了,即這個概念社會也都認同了,到這個階段也就沒什么機會了,此時進入的收益就會非常有限。
變化的規律
少則1、2年,多則3、5年,各個產業都會出現根本的變革。和以前不一樣,以前旺旺往往一個時代只有一個趨勢,只有一個領域的變革,現在每個領域都會或早或晚的被改變,所以說“只有變化才是永恒的”“這個世界唯一的不變就是變”。
這些變革會對我們傳統的商業思想形成強大的沖擊,所以才會造成每個人有巨大的不能適應變化的焦慮感。
市場是主要由需求構成的(價格是由供需決定的,其中需求的權重更重),需求并不直接對應于技術,因此許多大企業未必是技術領導者。比如Facebook,它掌握了時代的需求,成了一個時代的王者,但其技術并不是最領先的,而它對技術、對社會的改變,和社會的需求把握得最好,所以需求和技術的關系也是非常密切。
充分理解人類的需求,特別是未來的人類需求,提前布局,就能在未來收獲大量的財富。
未來的需求等于永恒的人性乘以技術對人性的改變。(用數學公式表示為:未來的需求=永恒的人性*技術對人性的改變)
技術對人性正在形成放大、縮小、扭曲、還原等改變,所以從人性的基礎出發去研究技術如何去改變,就能對未來有更深的理解。
第一、技術讓人們越來越有閑
現在我們已經是進入一周5天每天8小時工作制,有不少國家在叫嚷著要進入4天工作制。而在資本發展初期,一年都休息不了幾天,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
從中國到美國,以前主要的交通工具是坐船,在海上得花3個月時間,現在坐飛機12個小時就到了。以前的紡紗廠,至少需要一個人操作照看一臺紡紗機,而如今一個人可以照看幾百臺機器,相當于效率提高了幾百倍?,F在一個人可以技術使我們越來越沒有干重復勞動的機會,因為都被科技替代了。
社會大規模的深度協作造成社會生產效率的大幅度提升,其中技術的進步是催化劑。
第二、技術讓人們居住越來越密集
居住的越密集,越得需要上下水、通風、通訊和交通條件的支持,技術使得人們又能力生活的越來越密集,因為人口的密集生活,會使得交通、教育、娛樂等基礎設施集約化利用,給人們彼此的生活帶來更大的便利。
線上并不能替代線下,在城市里,線上和線下正在成為不可分割的新整體。即豐富的線上,需要豐富的線下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