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口袋購物融資數億美元的消息,非常吃驚。據說騰訊1.5億美元占股10%,意味著估值接近15億美元,是不是真的值那么多錢?我不是來黑哪家,也不是來捧哪家,更不是相關從業者。只是從一個普通觀察者從常識和邏輯的角度說說對社交的購物的看法。文章中沒有數據,只講邏輯。
我拋出三個問題,認為這三大路障并不容易跨越甚至有的根本無法跨越。
一,誰來賣?
無論官方宣傳有多少賣家、多少人開店,社交電商最樸實最大一部分的所謂賣家是那一群想通過兼職手段賺取一點額外收入的最最普通的人,這一點非常的重要。我自己朋友圈里絕大多數開店的人是這樣一種狀態——自己沒有進貨渠道、沒有商家經驗、甚至根本沒有貨,完全憑借拍腦袋就掉入了某個所謂加盟代理商的圈套。別急著反駁,我說你自己想。
常規商品交易最最核心的問題是性價比。在社交電商的環境中最多加上一個信任溢價。我們想想能提供優質、真正有價值商品的人能有多少?非常非常少。這就是第一個問題,社交電商到底誰來賣東西?你會從一個生活中經常打交道的,對商品認知、獲得渠道等并沒有比你多的朋友手上買東西嗎?也許出于情面你會嘗試夠買,但你會持續消費嗎?如衣服褲子,除非ta有很好的審美,并且價格合適,我才會考慮。
有多少人,能有高于常人的審美、勝于常人的渠道、優于常人的優質商品發現能力、獨特的店鋪運營能力?如果絕大多數人都沒有,那就注定無論任何平臺渠道,核心有價值賣家是少數人。也就是說移動電商能提供高性價比商品的人少之又少。今天的全民開店,只是好奇嘗試階段的幻想。
二,賣什么?
標準品在這里沒有任何優勢,京東能把大多數標準品以低于實體的價格送到家門口,任何個人或小團體在這一點上是無法競爭的。注定大多數微點商品都是非標準品,如服裝、首飾裝飾、特產食品等。有三種人可以擔任賣家并長久的存貨下去。一種是能自己設計制造更好商品的,如有自己設計服裝然后找人生產,如自己制作首飾裝飾、特產食品;另一種是有特殊渠道、談判能力及各種優勢把商品以高于市場性價比出售的;再一種是有自己特殊、更優的審美選擇商品或有特別社交魅力(通常兩者同時出現),讓買家以類粉絲的角色參與購買的。除此三種,別無它人。
仔細想想,這三種人能有多少?
三,怎么賣?
昨天看到融資消息后去微博搜索相關內容,看到了一個關于口袋購物創始人王珂的一個訪談,交流者號稱王珂是他知道的對移動電商理解最深入的人。讀罷,發現他對移動電商的理解僅停留在戰術手段上。那篇訪談里更多談到的是口袋購物對比淘寶的商品篩選、呈現、促成交易的優勢。更多的偏向于導購性質,如果口袋購物最終按創始人王珂的認知方向推進,最終只是一個導購平臺,根本沒社交什么關系。
移動、社交電商的第三大問題是怎么賣。因為沒有一個店鋪、商品的匯總呈現方式(如果那樣又回到淘寶了),所以促銷、販賣或者說營銷手段成了推動成交的關鍵因素。在解決了上面兩個問題后,解決怎么賣就完成了整個交易鏈條。大多數微店參與者目前的手段是——朋友圈發圖、各種手段證明產品性價比高,以此推動交易。如此落后,必將被淘汰。
說幾種目前能看可持續的賣貨方式。
一種特殊魅力人的店鋪。他們都是社交網站的達人,熱衷健身、美食、著裝、美容等,在分享知識經驗,聚攏粉絲形成小社群后開店,達成交易。這種交易關系忠誠度、重復交易率非常高。
再一種就是自產自銷店鋪。如一些我知道的皮革制品店鋪,產品都是店主自己手工制作,經常發相關皮具的朋友圈和制作流程,既有趣學知識,有能買到性價比很高的產品。
怎么賣玩法非常多,但是一般人玩得轉嗎?這三個問題背后,你是否還覺得移動電商真的是想象的那樣?
最后把所謂社交購物、微電商、移動電商用幾個詞來定義:去中心化、微型化、信任溢價、社群特征、移動購買。
去中心化,就是不需要像淘寶或者京東,一搜索就呈現成千上萬產品,中心是不需要搜索的微店,有合適就買無合適拜拜。
微型化,就是一個店不再有無數產品,可能一個店鋪就幾十個 sku,因為移動店鋪不合適也無法呈現更多。
信任溢價,意味著熟人社交圈子里的商品交易更容易發生,并且可以接受價格略高于淘寶等其它渠道價格。
社群特征,指每一個微店鋪不再面對全網消費者,只面對一小批品位、欣賞能力、購買能力相類似的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