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四年級教學大綱內容設計:對于十歲左右的孩子,“分數的學習”對應孩子的邏輯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北歐神話》是關注人與人,及人與自己的內在關系,應和孩子的情感發展;“人與動物”關注人與生命的關系,從與人最親近的動物開始探索。“家鄉本地地理”關注人與環境的關系,用不同的眼光和視角,看自己從小賴以生存的周遭環境,熟悉又陌生。
本地是哪里?孩子們說是貴陽;“再近一點”,“花溪”;“再近一點”,“紅陽小區”;“再近”,“我的腳下”。哈哈,對了,就是從我開始,從自己的身體開始;我們的身體,是最本地的本地了。
認識方位: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身體的方位(以自己身體的方位為標準):六路
六路是哪六路?八方又是哪八方呢?從一年級開始,我們就在認識身體的方位了,六路就是以自己為中心,我的前,后,左,右,上,下。這時我們又一起來玩一下一年級玩過的游戲:摸鼻子和指方向。正著玩,還有反著玩。
第一步,自己要分清自己身體的左右,這個相對容易。第二步,我們還要會看物品的左右。物品的左右,就是自己面對物品,左就是左,右就是右。我們自己在認路的時候,是不是還會有點左右分不清?第三步,還要會看別人的左右。自己看別人的左右時,和看物品的左右是不同的。別人的左右其實和自己是反的,孩子得學會將自己處于別人的角度辨析左右,自我意識是可以抽離出自己的身體的,對孩子來說算是一個了不起的發展和飛躍了。
再進一步,孩子看鏡子中的自己的左右,發現鏡子中的自己和自己的左右是反的,哈哈,真是神奇。然后,挑戰又來了。請孩子們把自己身體的某個有對稱的部位畫下來,標明是左邊還是右邊。畫手的話,還得注明是手心還是手背。畫自己的左右部位,我得跳到我身體的外面看我自己。這是最難的。人的自我意識可以靈活自由地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問題,這正是漫漫人生路上我們不斷努力學習的地方。
環境的方位(以太陽升起的方位為標準):八方
人在指定環境物品方位時,以自己為中心,每個人的位置不同,物品相對的左右是不同的,人們就需要找一個相對所有人來說是一樣的統一方向,那就是太陽的方向,升起的一方為東,落下的一方就為西了。將自己的雙手打開伸直,右手指向東方,四方名為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再有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就是八方。身體方位和天地方位結合起來,天人合一,方向就清楚了。
學習寫出同學位置的方位,學畫方向標。
學畫地圖:拉高視角看世界:
《北歐神話》中說到眾神之王奧丁坐在至高無上的寶座上俯瞰世界,明察秋毫。孩子們從俯瞰自己的抽屜桌箱開始,然后是教室,校園,小區,徒步路線俯視平面圖。這樣的繪圖練習,思維視角越來越高,越來越需要抽離現實所見。隨著孩子的自我意識從世界分離出來,能夠也需要逐漸熟悉做這樣的抽象思維。
開始畫俯瞰平面圖時,孩子還需要站高,后來逐漸鍛煉能在內在空間俯視構圖作畫。
課桌箱平面圖:
教室俯瞰平面圖
孩子自己的臥室平面圖:
校園平面圖:
紅陽小區平面圖(局部)
為了更直觀體驗校園平面圖,用小積木做了校園立體模型,撒面粉,去掉小積木,剩下的面粉痕跡就是孩子畫的俯視平面圖了。
藏寶游戲:由我畫藏寶圖,玩了教室和校園藏寶游戲。
然后是孩子們自己藏,互相交換找。有孩子藏的地方非常隱蔽,只好由他本人才能找到。
接下來在戶外課還可以請戶外老師,帶大家玩戶外定向運動游戲。
戶外徒步:
學習地理,關注點不光在地形與方向上。三才者,天地人,從我出發,關注由于地形地理位置的不同,于是有天不同(氣候),人不同(歷史,建筑,飲食,文化,交通等)。通過課程幫助四年級的孩子從人與環境的角度更廣泛了解這個世界,在天地人中逐漸確立和清晰自己的位置,滿足孩子逐漸探索周圍世界的欲望,應和他們內在對世界的興趣和熱愛。帶著孩子們走出去,是最好的學習方式。
我們從學校出發,沿貴陽市“母親河”南明河向市中心徒步,進行歷史、地理游學活動。沿途了解和體驗本地代表性建筑、飲食、風土人情、人文地理等。將孩子的視角拉得更高,在前期構建方位基礎上,學習辨識方向,認識和使用地圖。
學校位于貴陽市南部花溪區,南明河上游位置,我們行進方向從南到北,順流而下。一路看到河水如何從清澈變得渾濁,看到很多興建的樓盤。
一早校園集合,身體拉伸后九點整隊出發。
花溪河水,很清澈干凈。水中有野鴨子。
騰龍灣一帶,農民在河邊洗菜。還有市民有河中游泳鍛煉。
快接接小河區,中曹水廠附近的村子下水道堵塞,污水直接漫入河水中。
從花溪區進入小河區交界,河水變成了奶茶色。
到中午十二點二十左右,行走16公里,到小河香江路吃午餐。兩個孩子選擇了腸旺面,有個孩子選了隔壁的小籠包。
我點了腸旺粉,很美味。
吃完一點多,繼續向北行進,每隔半小時看一次地圖,看看能在地圖上位移多少距離。
經過小河四方河路段,沿河有幾處排污口將濁水排入河中:
也有污水經過處理后,排進河里的是清水:
一路經過的建筑工地:
經過解放西路,到青云路,走到了河濱公園,筑城廣場也就不遠了:
三點十分左右走到筑城廣場,休息二十分鐘。
三點半出發前往甲秀樓,不到四點到達目的地,全程27公里。
本來計劃兩天行走,結果一天就走到了目的地。孩子們腳還是走疼了的,不過經過長途跋涉走到計劃中的目的地,心中充滿了喜悅和滿足。計劃第二天直接公交到達甲秀樓,好好了解與學習有關甲秀樓的歷史故事。下午四點十分大家解散,坐公交回家。各自查歷史資料,準備第二天互相分享。
第二天查閱資料,第三天早九點,大家約在“城南勝蹟”牌坊處集中。互相分享了解的歷史,各自補充記錄,寫寫畫畫。
不覺到了中午一點半,收拾吃午飯去。旁邊正好有條小吃街,有孩子吃羊肉粉,有孩子吃糕粑稀飯。
午餐后進入老城區中心地帶:沿富水南路進小十字,看曾經貴陽最熱鬧的小吃街,香酥鴨的發源地。轉老省府路到華家閣樓(現更名為大覺精舍,正有貨幣歷史展)。再沿電臺街去往老東門(我小學初中高中在這條街長大)。老東門城墻長石滑梯上玩耍一陣后進文昌閣。
但家香酥鴨第一家店
省府路,解放前最好的一條石板路。周圍已改建得面目全非,大興城市改造的今天還得以保存,非常難得。
另一條相平行的街叫彎弓街。
文筆街的盡頭就是華家閣樓了。走進去就讓人心靜。
老東門城墻大滑梯,近年新建,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
歡快的笑臉。現代城市建設中適合孩子這樣玩的地方越來越少了。
版塊結束,回到課堂后對本次徒步回顧總結。以老東門文昌閣為本地地理版塊的水系行走暫時畫一逗點。接下來的戶外課,我們再走走山吧,體驗貴陽的小盆地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