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誠〈孟子〉學習筆記438,10-7-1,萬章章句下7-1》
【萬章曰:"敢問不見諸侯,何義也?"孟子曰:"在國曰市井之臣,在野曰郊野之臣,皆謂庶人。庶人不傳質為臣,不敢見于諸侯,禮也。"】
今天是丁酉年己酉月丙辰日,八月初七,2017年9月26日星期二。
傳,是相通的意思。質,是相見所執之物。
萬章問,讀書人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行道,要想行道的前提條件就是要得到任用,那似乎就該積極行動多方交際,接近領導,得到賞識,獲得任用。可士人卻守著志向節操,不肯謁見諸侯,請問這是什么道理?
孟子說,首先這不是出于妄自尊大,而是因為這么做是無禮的行為,與自身的身份不相符。
在見諸侯這件事上,有兩個身份,一種庶人,也就是沒有官職的平民,一種是在職的官員。
平民又分為兩類,一種叫市井之臣,也就是生活在城里工商手工業者。一種叫郊野之臣,也就是生活在城外,以農林牧漁業為生計的人們。
在見諸侯這件事上,平民和官員的區別是什么呢?孟子指出了一個道具用以說明:質。
這個"質",是贄。贄有兩個含義兩個作用。第一個含義是古時求職官員,初次見面時的見面禮。第二個含義是古代官員平時工作中的一個道具。贄是上下結構,上面一個執,下面一個貝,意思就是手里拿著一個貝,貝是象牙的意思,把它做的一個長方形的道具,干嗎用呢?相當于現在匯報工作時使用的筆記本,用以記錄事項和要點,第一,別拉了該匯報的事項,第二,別忘了該說的要點。既不能耽誤事,也不能啰嗦。這個象牙板往眼前一豎,就是提示板了。所以,這個贄字,跟官員的生活息息相關。
孟子說,在見諸侯這件事上,平民就是平民,官員就是官員,對自己的身份認知要清楚。如果自己是官員,就不能和平民一樣,要有官員的擔當;而當自己是平民時就不能假裝已經是官員了,更不應該模仿官員的做法。官員經過了正式的選拔儀式,取得了正式資格,也有正式的會面規則,這些通過"執"這個象征物,充分體現出來了。
如果作為平民,跳過這些過程直接謁見國君,就是事實上的對官員的不敬,把一件嚴肅的事情當成兒戲,把行道這件莊重的使命視同輕塵,這是多大的諷刺啊!寒窗讀書十年,立志行道濟世,卻連規則和自律都搞不定,這是多大的諷刺啊!所以,真正志在行道的讀書人有一顆"不敢之心",敬重規則,修己安人。所以,雖然滿腹經綸,雖然志在行道,如果沒有經過"傳質"這樣一種正式的儀式,"不敢見諸侯",這是"禮",是自我內心深處對規則的敬重,是具備遵守規則能力的素養體現。
有人問,行不由徑守規矩,吃虧怎么辦?
吃虧就吃虧。志在行道的人,如果連虧都吃不住,行什么道啊。只要不怕吃虧,很多事就沒那么糾結。簡單了,也正了。
【學習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