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誠〈孟子〉學習筆記205,6-7-1,滕文公章句下7-1》
今天是丁酉年壬寅月壬戌日,正月初八,2017年2月4日星期六。
【公孫丑問曰:"不見諸侯,何義?"
孟子曰:"古者不為臣不見,段干木逾垣而辟之,泄柳閉門而不內,是皆已甚。迫,斯可以見矣。"】
一.孟子的中庸之道。
接下來這三天,孟子將通過段干木、泄柳、孔子、曾子、子路五個人的故事,論述何為過、何為不及,以及何為養。一句話,孟子版的中庸之道。
二.公孫丑的疑問。
孟子不肯主動去見諸侯,弟子公孫丑不明就里,就問師父了:"您教我們學為君子。君子不就是以濟世安民為心嗎?要想實現行道濟民的理想,那就需要走世俗的路子,首先要能得到君王的任用,這樣才能一展所學,經世致用啊。可我見您卻不肯去見諸侯,不知道是什么道理?"
這個問題,前面有弟子問過孟子。
《孟子》這本書里,第一次涉及到同一個問題在《公孫丑章句下卷》,齊王派人來說,我本來要來見你,但是得了寒疾,如果你來見我,我將會接見你,不知道我能見到你嗎?孟子答復說,我也不幸生病了,不能去見你。為此,孟子的哥哥孟仲子、好朋友景子都替他打圓場、做溝通。孟子見他們不能理解他這么做的道理,一五一十地闡述了一通,把他為何要以賓師自處的道理講得很透徹了。
第二次出現在《孟子卷六》,弟子陳代也因為孟子不見諸侯而勸師父,何妨"枉尺以直尋",也就是說,委曲一尺,而伸直八尺。試圖以結果論勸導師父。孟子講述了車神王良的故事,王良能循正道,拒絕詭遇以求獲,這才成為車神。
看起來都是不起眼的"小節"啊,怎么孟子這么大做文章呢?我想,那是因為除了亞圣,大多數人活在小世界里,凡眼就看不到亞圣的大世界,就好像小人之心無從度君子之腹,那就更遑論君子之世界了。
可見,學習《孟子》正可作為克己之小的方法,這是一場識圣之大的升華之旅。
三.段干木的故事。
1,孟子說,也不是不見,但是,見也有見的道理才見。古時候的讀書人什么時候去見君王呢?惟有當他的身份已經確認為臣屬的時候。既然已為臣屬,就意味著肩上有官守之責,就該為了所承擔的職責奔走,這叫做以官而見。如果還不是官員,那么,作為君王就沒有出于職守上的原因召見他的道理,而作為讀書人也沒有出于職務上的原因去見他的道理。讀書人是明白人,是明白人就該做明白人該做的事,什么是明白人該做的事呢?高尚其志,不見諸侯,這是傳統。《論語》里學習過澹臺滅明行不由徑的故事,澹臺滅明是以官相見的典型例子。
但是,所謂的不見,強調的是以道自重而不應當屈身拜訪的行為。如果遇到尊賢樂道的君王,主動登門拜訪,又怎么會有拒絕的道理呢?
2,魏文侯的時候,有位段干木,他還沒有做官的時候,魏文侯來拜訪求見,他跳墻回避不見;
魯繆公的時候,有位泄柳,也是還沒有做官的時候,魯繆公登門造訪,他關閉大門拒絕接見。
這兩位先生的做法,孟子說,就做過頭了。如果迫切地要見,追都追到府上了,也就可以相見了。
3,段干木,30歲以前是個奸商,專門從事馬匹的貿易,名聲不好。那一年他遇到了子夏,就拜子夏為師,跟隨他到西河求學。學以入道的段干木"有文有行,聲馳千里",他的同學有李克、田子方、吳起,都是那個時代了不起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惟獨段干木不肯出來做官。魏文王經他弟弟的舉薦,極為敬仰段先生,就有了逾垣而避的故事。
更有意思的是,后來的段干木重操舊業,仍然從事馬匹貿易的生意,這時的評價又完全變了。"人有厚德,不問其小節",不僅如此,"而有大德,無疵其小故"。
這是有傳統的。
孔子評價管仲好享受的作派,絲毫不以為意,為管仲辯護說,這算什么,沒有管仲我們還都是穿著朝左開襟的衣服,過著野蠻民族的生活呢。
可見,人須高遠其志而大其心。
師父教我,任何環境下,如果沒有強大的抱負和胸懷,就會選擇安逸的生活道路;這樣的人生沒有升華的機會。
師父教我,人生沒有方向的時候,惟有擁有精神食糧的人,才能夠選擇踏踏實實地扎下根來。不是因為有了方向才學習,相反,惟有沉下心來學習圣賢之道,才能最終找到你之天命的人生方向。
今年的主題是:
"抱負、胸懷、踏實、扎根"。
【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著
《張居正講解<孟子>》張居正著
《讀四書大全說》王夫之著
《孟子正義》焦循著
《孟子譯注》楊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