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誠〈孟子〉學習筆記445,10-7-8,萬章章句下7-8》
【萬章曰:"孔子,君命召,不俟架而行,然則孔子非與?"
曰:"孔子當仕有官職,而以其官召之也。"】
今天是丁酉年己酉月癸亥日,八月十四,2017年10月3日星期二。
上一節,孟子以"門路"為喻,秉禮義綱領,指出諸侯召喚賢人的方法是根本顛倒的錯誤,賢人以義為決,秉禮治躬,當然不睬你!
這一節,萬章舉出孔子的做法,將了老師一軍,打破砂鍋問到底。您不是說賢人不會去見諸侯嗎?可《論語》上明白記載著,孔子接到國君召見他的傳令,不等車馬備好就先動身,他這么著急,按照您的理論,難道說孔子不知有禮義當守,他是錯了嗎?
孟子說,沒做官的讀書人和做了官的讀書人,所處的位置不同,做法就該不同。《論語》上記載的這件事發生在孔子在魯國做官時期,他由中都宰做到司空,由司空做到司寇,一直有官職在身,魯定公以召喚官員的禮義召見他,孔子以官員應有的禮義前往謁見,決策沒毛病,規矩不容慢吞吞的行事,所以不等馬車備好就先動身。但是,沒做官的讀書人又不同,沒做官就是平民,決策和規矩自不相同,怎么能和當時孔子的做法相提并論呢!
這一章講了很多禮義,就是規矩和決策,指出讀書人應當堅守原則底線,領導人該有明智準則,但是,讀到最后,反過來強調了一點:反對教條!這是儒家中道思想的精華,是華夏文明傳承發展的根本動力之一,肯定禮樂文化,同時否定教條主義,這一對看似矛盾的思想,正是推動華夏文明振翅飛翔的雙翼,是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動能。僵死的形式必然害人害己,天馬行空的做法必然導致價值虛無主義,人類文明的疆域必拓展于拒絕教條的天條與反對漫無邊界的鐵錘之下,不容混沌不分。啃裹腳布的和一股腦倒掉的,都是華夏文明和中國文化的罪人。
師父從頭到尾叮囑,要為大用而讀書,不要為小用而讀書,開始不懂什么意思,逐漸有點意識,慢慢有點懂了。由此體會到讀書和立志是相互促成的關系,因立志而讀書,因讀書而立志愈加高遠。這很好理解,這就好比很多書開始讀不懂,后來讀懂了,就是"讀書改變氣質"。"不忘初心"不是刻舟求劍,而是不改赤子之心。
循正道,致良知,獨立不盲從,自由不跑偏,站起來,薪火接上,舉起點燃。不間斷地提問:你讀書,目的是什么?
狄爾泰說,將什么確定為未來的目標,將影響我們過去的意義。
【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著
《張居正講解<孟子>》張居正著
《資治通鑒直解》張居正著
《讀四書大全說》王夫之著
《孟子正義》焦循著
《孟子與萬章》南懷瑾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