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理自此處,如有侵權,請告知。
制作業務流程圖之前,請回答清楚以下幾個問題,否則不要開始繪制流程圖:
- 整個流程的起始點是什么?整個流程的終結點是什么?
- 在整個流程中,涉及到的角色都是誰?
- 在整個流程中,都需要做什么事情?(可以是一個會議,可以是一個任務)
- 這些會議和任務是可選還是必選的?
- 分別產出什么文檔?
業務流程圖的梳理,有兩種:
- 一種是基于現實發生的業務流程如實反映。這顯然不是你一個團隊能夠 YY 的結果。更需要走到現實環境中,去調研,去梳理,去確認。
- 另一種是基于流程優化的方案,當你已經掌握了目前的流程現實如何運作時,基于分析,討論,能夠判斷出流程中不合理的地方,給出一個更完善或者有更效率、成本更低的新的流程出來——或許你要求增加一個部門,或者你需要刪減一個環節,或者中間的若干步使用新開發的系統去取代。
大多數時候,你要想做第二種流程圖,必然要先將第一種給梳理出來。所以,第一種如實反映的流程圖是躲不過的。既然如此,基于 YY 或者頭腦風暴是不現實的。我們需要走到前線去,掌握現實中業務是如何運作的。而且很多時候,越細節越好。
那怎么做呢?基于有限的知識與經驗,我可以給如下建議:
- 調研
- 梳理呈現
- 評審確認
三部曲,如圖所示
調研:問正確的問題,多問問題,多問幾個人
除了在本部分開始的那幾個問題要顧及到,其實調研過程解決的仍然是who,what,why,how,以及 where 的問題:誰,在什么情況下,做了什么事情,這個事情需要什么前置條件,又輸出了什么,這個事情在哪里完成的?搞明白這幾個問題,我們的調研就可以圓滿完成了。
流程圖的表現,要回答這幾個問題:
- Who——誰?部門,角色,崗位
- What——什么事情?
- Where——在哪里做的?在我梳理的業務流程圖上,where 更多表示是文檔還是各種系統,用來表示信息化的程度。比如當我們梳理中發現,有一項登記,是用 excel 而不是業務系統來進行的,那么在這里的 where 就可以表示為:excel文檔。
- Document——那產生的這份文檔叫什么名字?也寫出來,代表有文件的傳遞,而以后要進行信息化的話,此份人肉文檔也是需要被消除而被系統取代的。(相反,如果這項工作是在某個系統里操作的,where 就可以寫成“人事系統”,文檔可以繼續存在,即該系統中的表單名稱:“員工登記表單”)
- Condition——條件。在這種條件下,下一個活動還能夠繼續,即用邏輯鏈接線的方式來表示一項活動的輸入和輸出,指向某個活動的箭頭就表示此活動的前置輸入條件。
- Dicision——決策。有些活動會產生一個條件判斷,根據不同的判斷結果從而走不同的分支流程。比如輸入員工信息的時候,可以根據員工之前是否就職過,選擇不同的流程,對于已經就職過的,選用之前的工號而不用生成新的工號。
梳理并呈現
你的調研和觀察是你擁有了“烹飪”所需的原材料
- 角色:部門、崗位或人
- 活動:做了什么事情
- 次序:做這些事情的次序如何
- 規則:什么情況下到什么事情
接下來的任務是不是很簡單,對,就像填空題一樣簡單。將活動/事件按照一定的規則填到由部門和時間兩條維度決定的框框里。
復雜流程的分解
不可能將所有的活動都放到一張圖里呈現。
業務流程是有層次性的,這種層次體現在由上至下、由整體到部分、由宏觀到微觀、由抽象到具體的邏輯關系。這樣一個層次關系符合人們的思維習慣,有利于企業業務模型的建立 企業部門之間的層次關系表。一般來說,我們可以先建立主要業務流程的總體運行過程(其中包括了整個企業的大的戰略),然后對其中的每項活動進行細化,落實到各個部門的業務過程,建立相對獨立的子業務流程以及為其服務的輔助業務流程?!? ——引自《百度百科》 業務流程詞條
對于很多新人來講,業務最難的在于劃分業務流程圖的層次上。
首先,明確你要梳理的業務流程的范圍——用大的粗略的關鍵節點,講清楚這個業務流程范圍中的故事,就是頂層業務流程圖。你的頂層業務流程圖是業務全局故事的簡單表達,但是請注意這里的業務全局不見得是公司整體的業務全局,而是你界定好的業務范圍。
比如,下圖是餐廳的日常運作流程圖,若你界定的業務范圍是面向顧客的點餐和結帳流程,那么這就是頂層業務流程圖。但是若你界定的是整個餐廳的運作業務流程,那這顯然還是一個子集——并沒有包含餐廳的采購、供應商管理、一級庫存管理等工作。
其次,先從頂層的業務流程分解開始,由粗至細。頂層業務流程圖的梳理原則:
- 界定范圍內的業務全局故事。
- 包含該范圍內的關鍵節點。并且,當被質疑說某某環節怎么不存在時,自己要清楚它在下一層分解中應該被包含在那個關鍵節點中。比如,贈送 10 周年優惠券,應該會在結帳節點分解中出現。而打印分單,會在點菜節點中分解。而準備兒童座椅應該是接待入座環節。
- 頂層流程圖分解出來的關鍵節點未必都會細化分解下去,生成二級以及三級的流程圖。這要看該節點涉及到的“活動”以及“角色”是否復雜。
流程圖的常用圖示
常用的就是前兩行的“活動”,“判斷”,“邏輯關系線”,“起始與終止”,以及第二行的“子流程”,和“文件/表單”。如果你不是符號控,我建議這幾個就足夠了。
其中,“子流程”此圖示就是可以幫助你將流程分解得到的子流程能夠串聯起來,比如,當在”A流程”中涉及到進一步需要分解的”A1.1流程”時,就可以在”A流程”中用子流程符號代表“A1.1”。然后你的讀者就會明白要想進一步了解”A1.1″應該參考另外一個流程圖。
流程圖的常用結構:
案例,基本上包含大多數圖示的流程圖:
泳道圖精要
2大維度:一般泳道圖的橫向會作為部門或崗位維,當然也有例外,如上述案例中就是橫的泳道。而縱向則做為階段維——時間是從上到下發展的。如果復雜的泳道圖,在任務分解上可以在階段維里做一些劃分,比如“采購”,“生產”,“銷售”,”配送”等。
活動流轉:活動就像一個游泳員一樣,游到不同的泳道中去執行任務。
業務流程圖的注意事項
Do:
- 讓涉眾參與,不要閉門造車:業務流程圖包含了你圖上的各個參與角色代表,與他們適時確認事情的原本流程,禁止自己 YY。
- 恰當的層次分解,不要將所有都鋪到一張圖上:如上所示。
- 逐漸深入,先抓枝干:切忌胡子眉毛一把抓。
- 流程一定有開始和結束:切忌交付出來的流程圖,讓讀者還來問你:流程的開始點是什么?用清晰的代表開始和結束的符號來完成第一步和最后一步。
- 編號,編號,編號:這是讓溝通效率更高的優化措施。當你有了編號系統,相當于對你的流程圖都賦予了唯一識別身份證號。這比中文名稱更有效。比如當我們完成了業務流程圖后,負責業務流程規則審核和優化的部門能夠清楚在郵件里傳達:H5.1 流程優化,大家就更明確指的是什么。
Do Not:
- 自己 YY 應用的環節而不是現實中的環節
- 所有的環節都試圖放到一張圖上
- 一開始就陷入細節,胡子眉毛一起抓
- 流程很難讓人分清楚從哪里開始,到哪里結束
評審及后續行動
驗證你是否做到了以上的 DO,以及規避了 Do not 的做法是什么?
很好辦,及時與各位進行評審。將各個涉眾都叫到一起,給他們看你梳理出來的成果。
這會發現一些有意思的事情,除了評審你的流程圖是否符合現實外,也會評審目前的業務流程是否符合理想。不同的部門和崗位的代表會在這個評審中,確認當前,也會相互提出意見,甚至吵起來,這不失于做流程優化的一個很好的契機。暫且不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