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誠〈孟子〉學習筆記495,11-13,告子章句上13》
【孟子曰:"拱把之桐梓,人茍欲生之,皆知所以養之者。至于身,而不知所以養之者,豈愛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
今天是丁酉年辛亥月癸丑日,十月初五,2017年11月22日星期三。今日小雪。
拱,是兩手所圍。把,是一手所握。桐、梓,都是木名。
這一章開始往下三章,是思的境界。思維、思想、心、志,人心、動物性的心與耳目聰明,身體與理想,生活與事業等等,舉凡天人物我四大關系,莫不因思而動。孟子之論,偉哉,壯哉,明哉,圣哉!
孟子說,人和外物比較,輕重本自有辨,但是,縱觀世人,漫然不辨的人卻數不勝數。孟子提出世人無思之弊的問題,正是以先知覺后知的精神。
孟子說,一兩把粗的桐樹梓樹,如果人們喜歡它的材質,想要讓它生長,就會培植灌溉,都知道該怎么培養。但是到了我身,該怎么培養呢?這個問題,想的到位了嗎?桐樹梓樹,再喜歡也不過是美材,做做家具、器皿、藝術品,我身所系卻關乎一身、一家乃至天下國家,又該怎么培養呢?儒家講存養、涵養。養,是一門大學問。
怎么養呢?
內以理義養其心,外以中和養其氣。
前面學習過孟子的培養擴充原理,孟子以齊國牛山上的樹林的例子,將為什么得不到培養的原因講的很清楚了,就是因為遮蔽。人性本來清明至善,但若遮蔽,則將使良知萌芽,被物欲的斧斤砍伐,使夜氣幾希,被白天的攻取禁錮,這樣的生活模式和思想意識,就是不知培養擴充,就是愛自己反而不如愛桐樹梓樹了,孟子說,輕重不分,就是太不會考慮問題了。
對人來說,思想是最本質的力量。思想是一種反思性活動,缺乏反觀,就是缺乏思想。一旦運用理性的反思性的反觀的力量,就能夠關注本質所在,不至于散亂,就能夠輕松認識到這樣一個事實:凡是身外之物,無論怎么喜歡,無論怎么貴重,沒有一樣是足以跟自己此身對等的,為什么懂得培養桐樹梓樹,卻不關注對自身的培養呢?
養的本質又是什么呢?儒家講涵養,養的是心氣。少欲以養心,集義以養氣。與之對應的則是小體,即一味致力于悠游安伏,全生保體而已,所以說,光在養生上用功效果不會好,必要志慮清明不亂,精神強固不搖,然后可以收攝五官,宰制行為,讓生命去擔當此生的重任。這是養的本質。
【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著
《張居正講解<孟子>》張居正著
《資治通鑒直解》張居正著
《讀四書大全說》王夫之著
《孟子正義》焦循著
《孟子與滕文公、告子》南懷瑾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