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誠〈孟子〉學習筆記496,11-14-1,告子章句上14-1》
【孟子曰:"人之于身也,兼所愛。兼所愛,則兼所養也。無尺寸之膚不愛焉,則無尺寸之膚不養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豈有他哉?于己取之而已矣。"】
今天是丁酉年辛亥月甲寅日,十月初六,2017年11月23日星期四。
膚,是皮肉。
這一章,孟子論養的原則,即善養之道首在分辨輕重,也就是優先原則和聚焦原則。
孟子說,人固然以能養身為貴,但不是都能正確掌握養身之道,其中有兩難,都跟原則相關:第一難是不知輕重之當辨,第二難是不做優先和聚焦。
為什么非要掌握養身之道呢?必要性在哪兒呢?
孟子說,人有四肢百骸,每一樣都是人所愛惜。既然是無差別的一律愛惜,就要件件都去調養培息,無差別的一律養護而不可戕賊。論到極致處,沒有尺寸之膚不在人所愛惜之中,就沒有尺寸之膚不在人所養護之內。但是,同樣都是愛惜養護,愛惜之情雖是無差別的一律,結果卻產生差別,有養的好的,也有養的不好的。
怎么知道養的好或不好呢?標準是什么呢?方法是什么呢?
孟子說,這個標準,何待于外求呢?只要考察自身就能得出結果,"于己取之而已矣",不需要到外面找標準,反觀求之就是方法。
反觀是什么?反觀就是分辨輕重的思想結果。
分辨,不是認識過程而已,而是思想的結果。
認識和思想不同。
對大自然的物質世界,我們可以說是認識,但當進行自我反思時,就不能說是認識,而是思想。
區別在哪兒呢?
認識物質世界時,我們可以指稱這個那個,規定這樣那樣,但當進行反思活動時,就沒有指稱和規定,有的是審察和判斷,哪一個是重要的,是要優先的,哪一個是次要的,是要靠后的。
所以,反觀是比認識更高層次的思想。
養其所當重就是對的好的,養其所當輕就是錯的壞的。善與不善,只要并且只有采取近取吾身的反觀方法,才能夠并且就能夠掌握其理。相反,凡是沒有釆用反觀方法分辨輕重的,沒有不失其養的。
【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著
《張居正講解<孟子>》張居正著
《資治通鑒直解》張居正著
《讀四書大全說》王夫之著
《孟子正義》焦循著
《孟子與滕文公、告子》南懷瑾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