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申年末,參加了洛陽電影資料館的二十四節氣+二十四本電影書+二十四個電影農夫認養計劃,我認養了寒露這個節氣和《哈內克論哈內克》這本書,當時之所以認養寒露是因為這個日子對于我來說意義非凡,這本書的主角邁克爾·哈內克并不是太熟悉,只是在寫文章《流浪的斯拉夫人——埃米爾·庫斯圖里卡》時,曾提到雙金棕櫚俱樂部,邁克爾·哈內克是成員之一,簡單翻了一下這本書,對這名奧地利導演有了初步了解,邁克爾·哈內克是當代游走于主流與商業之外,不斷通過電影進行探索與思考的藝術大師之一。哈內克的電影向來挖掘生命隕落之處,動搖觀眾并邀請觀眾重新質疑原本堅信的實物。他的訪談透露著他一貫的睿智與坦誠,分享了他自己的藝術成長之路,并詳細回憶了其每一步作品創作過程中遇到的難題與趣事,并闡釋了自己對于作品的思考。
昨日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節氣——立春,連夜觀看了哈內克的電影《鋼琴教師》,算是開啟了觀看邁克爾·哈內克電影之旅,力爭今年寒露來臨之前,把邁克爾·哈內克的電影看一遍。
家庭氛圍
故事發生在維也納,女教師艾莉卡在音樂學院教授鋼琴課,她和母親在一起生活,開頭便是艾莉卡與母親之間的沖突,她的母親極具侵略性、占有欲和極端控制欲,因女兒歸家過晚以及買衣服大發雷霆,母親拽著女兒剛買的圍巾不松手,最終將圍巾撕壞,女兒氣急敗壞,手抓母親的頭發,待情緒穩定之后,兩人開始自我檢討、反省,最終重歸于好,同床共枕入眠!
教學風格
鏡頭切換,艾莉卡開始教學生上鋼琴課,艾莉卡是一名極其嚴格的老師,標準極高,要求極其嚴厲,近乎苛刻和殘酷,女學生安娜是她的得意門生,天賦極高。
初識華特
在一場私人家庭音樂會上,艾莉卡演奏一曲,技驚四座,一個叫華特的男孩開始關注艾莉卡,通過簡單交流,得知華特是一名電子專業的學生,作為一名業余鋼琴愛好者,華特也彈了一曲,艾莉卡不露聲色,心中開始在意華特。
不良癖好
由于從小到大艾莉卡被剝奪了私生活的主導權,她沉迷于觀看色情片,拿刀片自殘性器官以及性偷窺癖,看似高貴典雅的面孔之下竟然有如此不良癖好。
入學考試
華特自從初識艾莉卡之后,迷戀上這個年長近二十歲的女教師,于是放棄自己的學業,提交入學申請,在入學考試上,華特的演奏鋼琴表演無懈可擊,除了艾莉卡提出異議之外,其余的考官全票通過,華特順利成為艾莉卡的學生,得償所愿,艾莉卡冷漠的表情里已隱隱感受到了小鮮肉的誘惑。華特放學之后,參加冰上曲棍球比賽,艾莉卡尾隨跟蹤,來到滑冰場旁偷偷觀看。
傷害安娜
安娜連續多日刻苦練習,和一名歌手一起排練一個節目,很快迎來了彩排,天賦極高的安娜唯一的弱點是過于敏感、容易緊張,臨上場前,忐忑不安地坐在長凳上,華特看到之后過去安慰安娜,很快安娜的緊張情緒一掃而光,艾莉卡親眼目睹了這一幕,妒火中燒,表面上平靜如水,轉身離開,直奔更衣室,將一個玻璃杯子踩碎,將玻璃碎片悉數放入安娜的大衣外套的兜里,安娜順利完成彩排。彩排過后艾莉卡正在和華特聊天,聽見安娜的慘叫聲,華特趕去一看,安娜的右手被玻璃碎片劃傷,華特心中頓時明白背后隱藏的含意,前去尋找艾莉卡。
關系升級
華特最終在洗手間找到艾莉卡,華特向艾莉卡示愛,用直接的情欲方式挑逗艾莉卡,艾莉卡開始掌控局面,時而引誘,時而拒絕,玩弄華特的感情,看似冰冷如霜的臉龐,內心深處不僅欣賞華特的演奏天賦,而且沉迷于華特帥氣的臉龐,通過多次的調教,華特臣服于艾莉卡。
關系惡化
隨后的教學過程中,華特無心學習鋼琴,滿腦子都是艾莉卡的誘惑,甚至晚上尾隨艾莉卡回家,進入艾莉卡的房間,華特也見到了艾莉卡的母親,然而艾莉卡提出了極其變態的要求,令華特無法接受,同時頓悟,艾莉卡有精神疾病,心理變態,性格復雜,毀滅性極強。華特對艾莉卡開始反感,奪門而出。失落的艾莉卡和母親躺在床上發生爭執,歇斯底里,瘋癲抓狂。
自我毀滅
一覺醒來,艾莉卡前往滑冰場找尋華特,待華特冰上曲棍球比賽結束,兩人來到器材室,艾莉卡一改往日的冰冷如霜,近乎祈求般跪在華特身前,華特對其厭惡至極,艾莉卡瘋瘋癲癲地跑入滑冰場。晚上,近乎抓狂的華特來到艾莉卡家中,一改往日的溫文爾雅,變得狂暴焦躁,不僅打了艾莉卡的母親,將其鎖進房間,而且打得艾莉卡滿臉是血,以強迫的方式給了艾莉卡一次特別暴力的性愛,借此將兩人的關系畫上句點。次日,艾莉卡代替因受傷而無法上臺的安娜參加音樂演奏會,她在門口翹首以盼,終于等來了華特,華特禮貌地打了聲招呼,好似一切都未發生過一般,艾莉卡知道一切不可挽回,心灰意冷,從包中取出預藏的匕首,刺入自己的左胸口,強忍著疼痛離開會場,畫面定格在會場門口。
看點一:音樂
這部電影令我印象最深的不是虐戀,而是音樂,勛伯格、巴赫、舒伯特、拉赫曼尼諾夫、門德爾松的曲子被大量采用,尤其是舒伯特的三重奏,必聽的經典,感人肺腑,強烈建議收藏電影原聲音樂。
看點二:演技
飾演艾莉卡的女演員伊莎貝爾·于佩爾精湛地刻畫出一個外表冷漠、高傲,內心敏感、脆弱,性格扭曲,心理變態的鋼琴女教師形象,憑借此部電影再獲戛納最佳女主角獎項,飾演艾莉卡母親的女演員是安妮·吉拉爾多,與伊莎貝爾·于佩爾演對手戲,多次直接沖突演得非常真實,扇臉竟然動真格,為了演技確實蠻拼的,可惜的是,這種真實感也造成了后來兩人的反目,安妮·吉拉爾多憑借此部電影獲得2002年凱撒獎最佳女配角。
看點三:鏡頭
艾莉卡上課教授鋼琴時,用完全俯視的鏡頭拍攝彈鋼琴的手和腿,模擬一種抽象的目光,令我眼前一亮。片尾處,艾莉卡左胸刺了一刀之后,離開會場,鏡頭并未追隨艾莉卡,而是停留在空無一人的會場門口,唯一有動作的,只有來往的車輛、維也納的聲響及夜色……用這種延展時間的鏡頭來宣告影片的結束,不落俗套。
感悟
說實話,這部電影看完,心情久久無法平靜,有些沉重,完全顛覆了我對愛情的理解,愛竟然可以如此隱忍、壓抑、扭曲、瘋狂、變態,從開頭母女之間的沖突,已經解釋了原因,艾莉卡根本不懂得什么是愛。艾莉卡從小到大一直生活在控制欲超強的母親掌控之下,母親看似無微不至的關心(關心何時回家,關心買什么衣服等),實際上艾莉卡并沒有真正感受到家人的溫暖以及真心的關愛,從而造成孤獨、冷漠、缺愛的封閉心理,自身既沒有熱情和能量投射到外界,又對外界有著很深的仇視和戒備。壓抑的情感需要沒有得到應有的反饋,所以艾莉卡只能默默接受殘酷的事實并將這種死寂般的關系模式固化,長大之后用這種模式處理自身與他任何外界的關系,并想當然地認為別人應該如何,當他人的自由意志行為不符合她的想象,她就會極度失落和暴怒,看似高貴的靈魂披著一件虛偽的外衣,其實此時靈魂已經嚴重扭曲,當失落、暴怒的情緒達到頂點,將會激起她內心深處潛藏的、根深蒂固的絕望感,于是她寧可將生命乃至一切都毀掉,讓外界與她內心一樣枯萎荒涼,死寂無聲。“文明”的世界試圖擺脫所有會讓人生失去章法的混亂,但是這只是表面的假象罷了,正如表面沉靜的艾莉卡,實際上所有的問題仍然存在,并未因偽裝而消失,艾莉卡始終處于毀滅的邊緣,只不過她善于掩飾隱藏壓抑自己的情感,艾莉卡對華特說過一句話:“華特,我沒有情感,就算有一天我有了,它們也永遠無法戰勝我的理智。”事實證明,這句話她無法做到,否則,事情也不會發展成人間悲劇。影片中也提及了艾莉卡的父親發瘋之后進入精神病院,最終去世這件事,也探討了羅伯特·舒曼飽受精神疾病困擾,由于精神疾病日趨嚴重,于1854年投河,得以被救,兩年后逝世于精神病院,這兩件事兒也暗示了艾莉卡發瘋的結局。
謹以此文獻給二十四節氣之首——春分,以及飽受精神疾病困擾的人們。在此強烈呼吁大家關注一下自己身上或多或少存在的不可忽視的精神疾病。
立春——天下雷行而育萬物
風來傳消息,枝頭晾春衣。江河水乍暖,靜心待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