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很牛逼。樺澤紫苑自稱每天更新facebook和youtube視頻,每年寫3本書、安排2次長途旅行,每月都能看30本書并在電影院看10場以上的電影,并且還在醫(yī)院坐診。
同樣是一天24小時,他怎么能做這么多事情?
樺澤紫苑將其歸因于他獨特的讀書法,即將書中知識“留在記憶里”的讀書方法。這樣能有效地將輸入轉(zhuǎn)變?yōu)檩敵觯瑥亩咝У貙崿F(xiàn)工作、生活、學(xué)習(xí)的平衡。
更讓人好奇的是,樺澤紫苑是名精神科醫(yī)生,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闡釋“過目不忘”似乎更容易讓人信服。
書很薄,內(nèi)容也比較簡單,不乏一些老生常談。我認為有兩個關(guān)鍵詞對我有啟發(fā)。
一是“碎片化時間”。
有了孩子之后,時間明顯不夠用了,甚至沒有一塊完整的時間來學(xué)習(xí)、看書或者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那么就要想辦法“擠”時間。作者建議梳理一天中所有的15分鐘時間碎片,這也是一個人能高度集中精力的時間單位。
那么,上下班坐地鐵10分鐘用起來,一天就有了20分鐘不受打擾的看書時間,中午午休前挪半小時看看書、畫畫圖,晚上孩子睡覺后,也能起碼有1個小時的時間。有時候開無聊的會,排無聊的隊,掏出手機也能默默的看上一會兒。我從今年三月中旬開始使用“微信讀書”,到目前是累計94個小時的閱讀時間,這完全是有效利用起來的碎片時間。
愛斯老師昨天講課的時候提到了番茄時間,一種很有效的時間管理辦法,前段時間正好看了《番茄工作法圖解》,有空我也畫一個思維導(dǎo)圖。
二是“輸出”。
光從碎片時間的總量上看,其實還是少得可憐的,如果不能提高效率,那還是無法有更多的收獲。作者提出要有效地將輸入變成輸出,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有效的記憶方法就是“將最初輸入的知識在7至10天的時間內(nèi)輸出3至4次”,并且提供了3種辦法:
1.一邊讀書一邊做筆記,用筆在重要的內(nèi)容下面畫線;2.給別人講解書中的內(nèi)容,向別人推薦你讀過的書;3.將讀書的感想、發(fā)現(xiàn)、書中的精彩片段、書評、摘要通過社交媒體分享給他人。
他還提出,人還可以通過有意識的讓大腦分泌腎上腺素、多巴胺、內(nèi)啡肽等腦內(nèi)物質(zhì),更加深刻、長期地記憶書中內(nèi)容。比如設(shè)定閱讀目標,可促進多巴胺的分泌;給自己限定閱讀時間,促進去甲腎上腺素,從而達到強化記憶的效果;買書之后馬上閱讀會有好奇心與興奮感,在興奮感的狀態(tài)下讀書,大腦會分泌多巴胺,這個我覺得挺有意思的。
通過自己的理解,粗略繪制了本書的思維導(dǎo)圖,供大家參考,要了解更多,還是找書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