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繼續讀《我的職業是小說家》第七章《徹底的個人體力勞動》,村上春樹總結如何成為一個小說家呢?
結合他自己的體會,至少要做到以下三點:
首先,要多讀書,這是至關重要不可或缺的基礎訓練。讀書就像海綿吸水一樣不斷的吸收知識,廣泛地讀好的書,也要讀不好的書,相當于造房子打地基要深一些。
第二,要養成事無巨細觀察眼前看到的事物和現象的習慣。這對小說家是特別重要的,因為相當于你在儲存很多很多的素材,尤其要注意一些細節。
第三點,要規律性地寫。
他自己每天寫四千字,每天寫10頁,每頁400字。
他引用伊薩克·迪內森的話,“我既沒有希望,也沒有絕望,每天寫上一點點。”
作家們每天要大概有固定的五個小時都要在書桌前寫作,所以能保證體力也是很重要的。村上春樹的每天保證跑步或者游泳一個小時,一年參加一次全程馬拉松,也參加鐵人三項賽。這也不是單純為了保持體力,從科學的角度講的是對于大腦的神經元是有好處的,有助于提高記憶力和專注力。村上春樹大概堅持了三十年一直在跑步。
村上春樹并不是從小要成為小說家,只是在看棒球賽的時候,突然之間想就寫小說的。
但事實上他之前一直在做一些準備,他其實都是在刻意的練習,大量閱讀,觀察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每天跑步或游泳、固定量的寫作,這些看上去過著很呆板的生活。
村上春樹精神上是個自由的人。他自主地選擇寫小說,他從不接受約稿,所以他沒有那種截稿期的那種擔憂,但他有固定的習慣,所以這能夠保證它的長期的寫作,而且他也保證產量。
他希望他的作品具有原創性。什么是原創性呢?就像他喜歡聽音樂,那么在聽音樂的時候,當他第一次聽到披頭士的音樂的時候,他覺得就是有一種哇好棒啊的感覺出現!那為什么好棒呢?因為他們是新鮮的,是充滿活力的,而且毫無疑問是他們自己的,也就說在當時別人是沒有的。
寫小說也一樣,他非常贊賞自由地寫作,寫的東西應該是原創性的,傾盡全力去寫、修改。
最后,這里引用村上春樹的原話體會習慣對持久寫作的重要性。
想讓時間成為自己的朋友,就必須在一定程度上運用自己的意志去掌控時間,這是我一貫的主張。不能一味地被時間掌控,否則終究會處于被動狀態。有句諺語叫“時不我待,潮不等人”,既然對方無意等待,就只能在充分了解這一事實之后,積極地、目標明確地制定自己的日程表。也就是說,不能一味甘于被動,要主動出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