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沒有看過村上春樹的小說,然而卻被他這本自傳《我的職業是小說家》吸引,成了我看的村上春樹的第一本書。
余生是你 慢一點也沒關系
如果不是看了這本書,或許我到現在都不能知道,村上春樹竟然是29歲那年才開始寫小說,30歲獲得新人獎正式入行。在“三十而立”的年齡,他才找到屬于自己的路。而他之所以會寫小說,竟是因為在看棒球賽時,腦子里突然冒出一個念頭:“沒準我也能寫小說。”這一切,對于一個聲名遠揚的小說家而言,似乎不太勵志。
張愛玲曾經說過:“出名要趁早呀,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么痛快。”多少人將此奉為名言金句,人生格言。當下年輕人,20歲出頭就希望飛黃騰達,有房有車,稍不如意便陷入焦慮之中,稍微落后便覺得沒有希望。
當然,寫小說在村上春樹的人生中,也許是開始得晚了,但是在他的小說生涯中,也符合“出名要趁早”。他的第一部小說便獲得《群像》新人獎,相當于村上春樹在這一行的敲門磚。然而,高起點固然是好,但是細水長流更為重要。村上春樹在書中也談到,他見過多數“新進作家”不知不覺間悄然消失了,或者厭倦了小說創作,或者覺得堅持寫小說很麻煩,轉而投向其它領域。于是,他們寫下的許多成為一時話題、收到一定關注的作品,現在恐怕在普通書店里難覓蹤影了。因此對于獲獎一事,村上春樹也非常淡然,他甚至慶幸自己只獲得《群像》新人獎,沒有繼續獲得芥川獎,因為那樣未免“會肩負起過重的負擔。在這個階段就受到如此高的評價,難道不是有點‘過頭’嗎?”因此,什么時候開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既然開始了,就不要輕言放棄。
因此,與“曇花一現”的作家相比,村上春樹29歲才開始寫小說,卻堅持了35年,我卻更相信愛情里的這一句話:如果余生是你,慢一點也沒關系。
如何確定“余生是你”
職業和愛情一樣,沒有走到最后,我們永遠無法確定余生就是你。就像在麥地里尋找最大的稻穗一樣,我們永遠不能得知,眼前的是否就是最大。我們也不能得知,前方是否還有更大的。
而村上春樹又是怎樣確定自己的余生就應該寫小說呢?要知道,村上寫小說的念頭可是在看棒球賽時突然萌生的。村上春樹在書中追憶當時感觸時,談道:“我還清晰地記得三十多年前一個春日的午后,在神宮球場外場席上,那個東西飄然飛落到掌心時的感觸;我的掌心同樣記得一年之后,又是一個春天的下午,在千馱谷小學旁抱起的受傷鴿子的體溫。當我思考‘寫小說’這件事的意義時,總是會回憶起那些感觸。對我而言,這樣的記憶意味著相信自己身上必有無疑的某種東西,以及夢想著將它孕育出來的可能性。這種感觸至今依然留在我身上,真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無論愛人還是事業,似乎都沒有一個標準可以參考,你不能拿著標準按圖索驥,尋找自己的事業,更多的只能參考內心,你喜歡的是什么,你擅長什么。村上春樹也沒有明說,如何便認定了今后一生就用來寫小說。但是從他的字里行間中可以感受到,他喜歡寫小說,寫小說使他快樂,所以他愿意放棄其它業務,一心一意寫小說。
曾經也看過這么一句話,意思大概是這樣:每個人來到這世上,必然有一個屬于他的位置,是沒有人可以取代的。這個位置自你誕生之日起,便一直在等待與你相遇。
從小到大,我們腦子里肯定也冒出過太多這樣的念頭:“也許我能當XXX……”然而,這些念頭大都不被重視,浮現不久就消失殆盡了。
自己適合什么,永遠不可能靠腦子想便能得出答案,只有付諸于實踐才能檢驗。如果村上春樹在這個念頭之后,沒有真正著筆去寫小說,那么這個念頭估計也就成為無聊時候腦子里一閃而過的想法而已。
村上春樹堅持寫作35年的秘訣
在愛情中,“相愛容易,相守難”。在事業上也是,無論哪個行業,要做到名噪一時或許容易,但是要經久流傳就不那么簡單。而村上春樹,一寫作就是35年,這點著實不得不讓人佩服。
雖然村上春樹并沒有專門用一個章節介紹他是怎樣堅持35年的,但是從書中的敘述中,還是能夠做出總結:
一、興趣之所然
對于喜歡寫作的人來說,寫作一定是一件快樂的事。村上春樹說:“我從沒覺得寫東西是苦差事,也從來沒有因為寫不出小說厄爾勞神苦形(真是堪稱幸運)。不如說,如果不快樂,寫小說的意義從一開始就不存在了。我無論如何也無法贊同把寫小說當做服苦役的想法。小說這東西寫起來應當奔流如穿、噴涌如泉。”
我們之所以常常對工作、對上班心生厭惡,很大的原因就在于這份工作僅僅是一份謀生的工具,你無法從中體驗到快樂。但是對于村上春樹,寫作不僅是為了謀生,同時也為愉悅自己。寫作一事,在他看來,是一件單純的事情。他想寫的內容也是非常隨性,有時會讓人感覺瀟灑得有些任性。從書中可見,村上春樹極其追求自由。在談到“原創性”的話題時,他說:“如果說我的小說里有能稱作原創性的東西,它大概產生于‘自由’。”
“我對如今的文藝形式全然不知,也沒有尊敬有加、視為楷模的作家前輩,只是想寫反應當時心境的小說,僅此而已。當我感受到這種坦率而強烈的沖動時,便顧不上前因后果,趴在桌子上不管不顧地寫起文章來。一言以蔽之,就是‘絕不逞強’。而且寫作過程非常愉快,始終有種自然的感覺:我是自由的。”
看村上春樹的書,時常都能感覺到這種情緒:我寫作時很快樂。回想起以前愛寫小說的自己,那時候還不習慣用電腦寫作,更愿意用紙和筆寫。那時候腦海里每天都是自己創造的世界,當腦海里的世界躍然筆下時,也常常有種收也收不住的感覺。那種酣暢淋漓的快感,真是寫作最大的收獲。
一件快樂的事情,已經不需要用“堅持”一詞,它是發自內心的沖動,推動著你一直前進。
二、良好的生活習慣
有興趣肯定是不夠的。單有興趣就像“我雖然沒房沒車還不想上進,但我有一顆愛你的心”一樣不切實際。因此,村上春樹在當上全職小說家后,養成了早睡早起的習慣。每天四點便起床,花五到六小時集中心力執筆寫稿。
“寫長篇小說時,我規定自己一天寫出十頁稿紙,每頁四百字。用我的蘋果電腦來說,大概是兩屏半的文字,不過還是按照從前的習慣,以四百字一頁計算。即使心里還想繼續寫下去,也照樣在十頁左右打住;哪怕覺得今天提不起勁兒來,也要鼓足精神寫滿十頁。”看似灑脫,追求自由的村上春樹,在寫作上,卻有著相當于企業打卡考勤般嚴格的要求。
對于自由寫作者而言,運動不足是慣病,因此村上春樹每天都會外出運動一小時。他說道,長時間伏案寫作一件耗費精力的事情。尤其是人到中年,體力逐漸衰落,爆發力下降,持續力也逐步減退,對于作家而言,這都會成為職業上的阻礙。
村上春樹介紹道:“根據最近的研究,腦內海馬體產生的神經元的數量,可以通過有氧運動得到飛躍性的增加。像這樣新生的神經元如果置之不理的話,會在二十八小時候悄然消逝,沒有任何用武之地。可是如果給這些新生的神經元知性的刺激,他們就會被激活,遇腦內網絡相互結合,成為信號傳遞組織的有機部分。這樣對轉換思維方式、發揮不同尋常的創造力,就將變得簡單易行。”
對于每天堅持跑步是否需要很堅強的意志,村上春樹也不以為然。他認為“每天堅持坐電車上班的工薪階層,體力消耗才叫厲害呢。比起坐一小時高峰期的電車,想跑步的時候到外邊跑商一個小時,根本就不算一回事。”
因此,跑步與寫作,在村上春樹的生活中,也許就是我們常常說的“勞逸結合”。只有一個合理有效的,具有規律性的生活習慣,才能將這種生活進行到底。
三、一條路走到黑的專一
我很佩服村上春樹的孤注一擲。
村上春樹曾經有自己的一間小店,小店的收入比寫作還高。然而在小店生意最好的時候,他選擇將小店出售,好讓自己安心寫作。雖然當時有人建議他可以出租給他人,這樣更為保險,但是他認為:“我一直有一種脾氣:做一件事,倘若不全力以赴、一拼到底,便心情不爽。”從此,他便可以一心一意,全神貫注地投入到小說的寫作中。
在當今社會,人們普遍缺乏安全感,做事都會“兩手準備”。平心而論,這當然是一種更為安全和保險的做法,但這種做法必然也會分散一個人的精力和注意力。因此,在兩者選其一時,村上春樹選擇了不那么賺錢的寫作。
有時候不得不感慨,人生路上的那么多岔路口,稍微不慎,我們都不會是今天的我們。因此,想到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沒有一條路走到黑的決心,是難以做到的。
寫作給村上春樹帶來了什么
如此孤注一擲地投身寫作事業,到底能給村上春樹帶來什么?
名氣?金錢?其實都不在話下。
這本書的腰封上有這兩段話:
“我是一個比比皆是的普通人,走在街頭并不會引人注目,在餐廳里大多被領到糟糕的座位。如果沒有寫小說,大概不會受到關注,會極為普通地度過極為普通的人生。
“不過機緣巧合,偏巧有一點點寫小說的資質,又得到幸運眷顧,再加上積分頑固(往好里說是持之以恒),就這么作為一介職業小說家,一寫便是三十五年由于。這個事實至今仍然令我震驚,我想在這本書里表達的,就是這種震驚。”
當我在書里讀到這段話時,內心特別的感動。大部分人生來都是極為普通的一個人,我也是如此,似乎永遠都不會被人注意到。但是,身上剛好有那么一點點地方可以發光,讓自己變得稍微有點不一樣,這是一種幸運。
因為寫作,村上春樹可以通過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賺取生活的資本,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因為寫作,他還有機會走出國門,作品登上自己一直以來愛讀的雜志。從村上春樹身上,我真的相信那句話:不是因為有了希望才堅持,而是因為堅持有看到希望。
寫在最后:作為讀者,你能從中獲得什么?
在書的最后,就連村上自己都說,不能確定這本書對于立志成為小說家的人起到指南和入門的作用。因此,誰又能說這是一本小說家的入門指南書呢?在我看來,這一本書,文字樸實,情感真切,讀起來像是一位好朋友在與你促膝長談,講述自己對于小說家、對于寫作、對于生活中各種事情的看法。這本書并不會很明確地告訴你,要成為小說家,應該遵循以下一二三四條定律。盡管如此,在閱讀的過程中,似乎能在書中尋找到平常對于寫作的疑惑。
作為一個喜歡寫東西的人,你可以看到一個已然成功的小說家的生活、寫作歷程。雖然,不是每一個人的經歷都可以作為參考,但是或許每個人也能從字里行間中看到對于自己人生路的指引。
作為一個喜歡寫東西的人,大多是敏感的。村上春樹在書中也多次提到自己被日本同行批評的事,其實對于每一個寫作者也許都有這種經歷。不僅同行,也有來自讀者的。對于剛開始寫作的人,或許十條好評的愉悅都抵不過一條差評帶來的傷害。對于別人的批評,你不可能全盤吸收。看得多了,除了影響自己對自己的評價外,或許不然帶來任何作用。這時,逃避或許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
村上春樹說自己并不是喜歡與人爭辯的人,對于國內的批評,他看不過去,于是選擇到國外去,反而讓他開拓了國外的市場,在寫作的生涯上,又到達了另一個臺階。所以,不要糾纏在讓自己不悅的地方,轉換下環境,新的風景便展開在你眼前。
總而言之,能經得住多大詆毀,就能擔得起多少贊美。
最后,如果你也和我一樣,從未看過村上春樹的小說,看了這本書后,或許會對他的小說感興趣。例如我,就開始看《天黑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