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一朋友來訪,言及最近身體不太好,前段才做了一個小手術(shù),目前身體虛弱,醫(yī)生建議休養(yǎng)半年,等健康起來之后再進行稍有強度的鍛煉。又說在家閑來無事,就想讀些書,讓給推薦一下。因為是好友,也就沒介意,直接給他說,這就要看他的興趣點在哪兒了?先揀自己感興趣的去看。若是沒一點兒興趣,哪有讀的欲望呢?當時,某學院的教授魏哥也正好在,他也有同樣的建議,就是愛好哪些方面就讀哪些書。讀書不是強迫自己去讀,而是樂意去讀,喜歡了才去讀,就像餓了要吃飯一樣,如饑似渴地去讀,或者至少說要有讀書的沖動。我還開玩笑地說他,讀書也不是單靠一時沖動的。有的人干啥事都是三分鐘熱度虎頭蛇尾的,這樣的人干什么也不會有所成就的。讀書也一樣,要養(yǎng)成長期讀書的生活習慣。讀書是滋養(yǎng)人生的靈丹妙藥,它是人類精神的給養(yǎng)。讀書是富足自己的,給自己的靈魂尋一方安身立命之地。讀書是讀給自己的,不是炫耀讓別人看的,更不是那些裸露在外的招牌噱頭。
提起了讀書,就會想起古人。自上學的時候,就被教導道,古人讀書是“頭懸梁錐刺股”之類,這顯然是彰顯了古人抱負的遠大,為了仕途而刻苦用功,其志向彌堅固然可敬。然而這種發(fā)奮讀書卻明顯地帶有功利性,而恰恰失去了讀書之樂。其實書是凈化和慰藉心靈的最佳之物,讀書也是世上最為舒心愉悅和快樂的事情了。如果把讀書當做任務(wù)和工作來完成,那還有什么樂趣可言?與其這樣,那書不讀也罷。
說到古人,就又想起很多有關(guān)讀書的典故來。蘇軾的“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廣為流傳,正是說出了讀書對于一個人潛移默化的影響。幾日不讀書便面目可憎了,更何況常年不讀書呢?那豈不是面目猙獰沒法去面對了么?雖然這說法有些夸張,但用意無非就是說讀書的重要,尤其是對一個人長期的影響作用巨大。這種作用不僅僅是表現(xiàn)在性格脾氣與氣質(zhì)上,某些時候可能會影響到個人的前途命運。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個“類”與“群”,就應(yīng)該是時下所謂的圈子吧,不同的圈子會成就不同的人生,而讀書恰恰是難能可貴的,它對于提升個人修養(yǎng)與素質(zhì)卻是至關(guān)重要的。這好像又回到了功利主義的范疇,但這顯然不是讀書的重要之處,只不過是因讀書而產(chǎn)生的好處之一,是讀書的衍生品罷了。
讀書其實是一門大學問,且不說書籍的門類繁多不一而足,單就用途來說就是林林總總五花八門,所以讀書者就眾而廣。有學技藝的愛好自然技術(shù)和工具書,文藝愛好者偏重于喜歡哪些經(jīng)史子集和社會文化方面的書籍,還有現(xiàn)代人士更愛時下正迅速崛起的電子科技與人工智能之類的時尚前沿文化。而傳統(tǒng)的讀書可能泛指那些社會科學或者人文哲學方面的吧,因為這些書最能直擊人類的心靈,最快改變?nèi)说男男耘c精神狀態(tài),而不是像其他那些科技工具書一樣用于實用。但不管是哪種書,若是讀了起來,都是一種學習,進步與成長。還得是蘇軾,在友人臨別之時也不忘囑托讀書上進:“腹有詩書氣自華”。看來,讀書雖不是開啟人生飛黃騰達的萬能金鑰匙,可也是能升華精神境界,提高個人修為的有效途徑。
讀書雖有萬般好,可讀書卻畢竟得有欲望。如果是被迫去讀,便沒了半點樂趣。有了讀的欲望,那怕是擠時間,抽時間去讀,都是滿足與幸福的。但無論如何,讀書還得是有時間的,最好是有大把的閑散時光能用來盡情揮霍的。所以,自古讀書都是文人墨客們的閑情雅致,品讀批文自然也就成了他們信手攆來的拿手好戲了。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是鄭板橋?qū)χ竦陌V愛。而何妨改一下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書呢?讀書何其樂也!與書為伴,自甘其樂。與書中事牽腸掛肚,與書中人同悲同歡,與書中曲哀怨情長。如此這般,那不成了書呆子一個了么?世上癡人有多少?多一個癡書之人又何妨啊?自古就有讀書發(fā)奮的癡人,當代也有很多廢寢忘食讀書做學問的大家們。既然如此,何妨學一下何妨一下樓的主人,閉坐在家,數(shù)月不出,專注讀書豈不美哉?舉目而望,又是該做飯吃的中午了,手腳不動,連午飯都沒得吃!哪有這靜心專注讀書的閑情逸致啊?哎,看來,讀書也是蠻奢侈的,對于吾等工薪人,那也只能成為癡人說夢的妄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