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知道親子共讀是好的,可怎么讀怎么選怎么長期堅持,并不是人人都知道的。
用我兩年半的親子共讀經歷,告訴你這些操作:
一、親子共讀比你想象的更重要。
忙碌一天,和孩子一起讀書,對大人來說,是放慢生活節奏、享受溫暖親密親子時光的好時機。心理學上把親子共讀稱作“建立親子紐帶的經歷”。因為親子共讀除了滿足大人以外,更能培養孩子穩定的情緒、讓孩子感受到被全身心關注愛護以及安全感等重要的情感。為孩子閱讀,更是對孩子的滋養。腦科學家一致認為,那些經常和家人一起親子閱讀的幼童,控制語言能力發展的部分大腦發育得更迅速,也更充分。優秀圖畫書不但包涵豐富的詞匯,還有表現力極強的圖畫,都是孩子健康成長的精神食糧。
所以,為孩子讀書,開始得越早越好。
二、每天半個小時,對你來說沒什么難的。
孩子大了,安排就多了,十分鐘都難得計劃給家長。趁著孩子還能粘你的年齡,每天騰出三十分鐘,扔下手機,關掉電視,撇開聚會,暫放家務,心平氣和得跟他一起讀。這三十分鐘的付出,比起他長大后每天三五個小時的課外培訓還有效果和價值。
好的閱讀能力,影響學業成績,更關系著一個人的生活樂趣、眼界和審美品位。想要好的結果,只需要累積每天的三十分鐘而已。
三、你何需成為優秀的“演員”?
別說自己表現力差,普通話不好,說話羞羞答答磕磕巴巴,孩子真在乎那個,就不來投胎做你孩子了。他想要的是閱讀過程中你表現出來的對他的深深的愛。
為孩子讀書,根本沒有什么正確或者錯誤的方法,只要他喜歡,去讀就對了。
四、從頭讀到尾最好,孩子不愿意呢?
從頭讀到結尾,是親子共讀最為有效的方法。可孩子對某個場景,對某一副圖畫情有獨鐘,翻來覆去看,怎么看都看不夠。如果這樣,不要著急,等著。因為他鐘情的這些片段里,一定有對他而言具有獨特個人意義的事物。滿足他,只要他想聽,就一遍一遍讀,哪怕煩得想撞墻,也要好好讀。因為親子共讀的終極意義在于,孩子知道你懂得他的感受,知道你愛他,尊重他成為親子閱讀引領者的地位。
五、只分喜歡不喜歡,管它是不是經典。
不同題材、體裁和形式的圖畫書,盡量多的呈現在孩子面前,觀察他的反應。只有這樣,才能發現孩子最喜歡的故事類型。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愛好,尊重他的獨特性。即便最“經典”的書,就算它斬獲再多的獎項,只要孩子不喜歡,它就一文不值。
六、請最大限度尊重原文。
選擇語言流暢的版本,按照原文去讀。一次一次重復,孩子可以背下來,對孩子的記憶力和探索自己閱讀有好處。家長看著書用自己的話去說,上一次這樣說,下一次換了詞,對孩子的精確記憶不利。
還有人生怕孩子不懂,說一句解釋一句。其實,家長解釋出來的是自己的觀點,并不是圖畫書本身。孩子有他自己的視角和理解,家長只管最大限度客觀呈現,而不是主觀注解。
七,每偷懶半小時,相當于給自己攢了一個支架。這樣想,就堅持下去了。
興趣和習慣的養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等孩子上學了,你發現有的孩子入學前已經讀書幾大箱,有的孩子已經能無障礙自主閱讀,有的孩子學習習慣特別好,有的孩子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再看看自己這個,直想脫下鞋來甩他屁股,怪自己孩子不爭氣,氣得自己打哆嗦,甚至極端了被送到醫院裝支架。
何必呢?早干嘛去了?出來混總是要還的。他小時候你偷懶,他在慢慢長大過程中,都會把你偷得懶犯得混換個形式還給你。把以后裝支架的錢,提前拿出來給他買書。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