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體系精深營#5月第7次作業-表達力(生動與打動)第16組-小術

R

《如何聽如何說》,151頁

“舉例時應該精挑細選,目的是把你的概括性陳述說得更生動、更易懂一些。許多人感到對概括性的話很難理解,尤其是那種高度抽象的概括。通過一個具體的例子,能夠把抽象的敘述形象地描繪出來,使得它們更容易被人理解。 假如你聽不明白別人在說些什么,就應該而且有必要請對方給你舉個例子。如果他們舉不出令你滿意的例子,那么就很可以懷疑,是不是他們也搞不清自己話中的意思呢?"

I

我們常說“機遇與挑戰并存”,這句話應該怎么理解呢?十年前復旦大學請了新聞界一位大咖做演講。演講一開始,教授說,“The conversation is different from talk”。教授話音一落,階梯教授中后方傳來一個女聲,“請問教授您的演講屬于conversation還是talk”(用英文提問的)。教授頓了一下,說到“I think its conversation”。女生追問到,“您覺得talk應該生在什么場合?”(英文)。教授眼睛放光了,“Maybe coffee bar”。女生繼續說,“我覺得咖啡館并不適合像您這樣的紳士,淮海中路xx五星級酒店才符合您這樣的身份。那么,我是否可以邀請您進行一場talk。”教授簡直樂開了花。會后,很多學生找教授簽字,但是教授的目光一直在尋找提問的女生。這件事發生在暑假前,暑假回來后,教授幫這位本科女生聯系到了哥倫比亞大學新聞系全獎的碩博連讀,畢業后該女生順利留在了復旦大學新聞系。這個女生抓住了與教授進行深刻提問的機會,當整個禮堂的幾千只眼睛看著她并竊竊私語討論她的時候,對她而言也是一種挑戰。“機遇與挑戰并存”是我們常放在嘴邊的話,但是在我沒聽到這個例子前,我對這句話的理解并不是那么深刻。

A1

我:周六的拆書里,舵主講到引領性指標跟滯后性指標的區別了。

小米:有什么區別呢?你舉例說說。

我:比如我每天完不成2小時的英語學習,這是滯后性指標不明確,所以我找不到引領性指標。。。

小米:???不太理解。。。

其實,在跟小米講的時候我并不太理解引領性指標是什么,所以沒講清楚。在昨晚再次學習后,我終于明白了兩者的區別與關聯。

滯后性指標,首先“指標”具有可測量性。“2小時英語”,這個“指標”并沒明確指出采用的測量方式,如果我說,“聽原聲電影并模仿跟讀共計1小時,看英語讀物半小時,并記下重點句型,用英語寫作半小時,包括修改。”這樣說可測性很明確,說明我的滯后性指標也是明確的。滯后性指標是改變不了的,只能用作評定。那么,我怎樣做才能完成滯后性指標呢?我發現早起2小時,這段時間沒人打擾,精力比較集中。所以如果我能早起2小時,我的滯后性指標可以順利完成。“早上5點起床”是引領性指標,可以協助調控滯后性指標的實現。

A2

1. 學到一個知識后,我將用例子講給他人聽,如果對方聽懂了,也說明我自己理解了這個知識點。

2. 聽一個知識點的時候,如果不懂,我也會提出讓對方舉出一個詳細的例子。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