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小H是在一次培訓中,經過四個偶然被安排住在了一間房間,又經過一個偶然她向我講述了她的情感故事。
大約八九年前,她大學畢業后去了深圳工作,通過網絡認識了同在深圳工作的他。
他對她表示了好感,她表示無感。
可是,同在異鄉為異客的心里親近感還是讓她和他保持著聯系,多個朋友也不錯啊,畢竟深圳那么大。
可是不久,他就被公司派駐去了國外工作,而這一去,就是七八年,每年回來一次,見一次面,其余,都是電話、網絡的維系。她也考回了家鄉工作,在長期的聯系和他的堅持中接受了他。
兩個人在為數不多的相聚里,走過了一些祖國的大好河山,她說,他太摳了,而且不懂她的心思。所以中間鬧過一次長達兩年的分手。
直到一次他過年回家,又跑到她的城市,二人才又復合。
復合之后,她發現他改變了很多、體貼了很多、大方了很多。
可是就在她剛去他工作的城市找過他,她回家后決定在他的城市找工作,然后辭職去他在的城市的時候,他忽然以身患疾病為由要求分手。
她覺得自己的世界瞬間崩塌,但還是努力保持鎮定。并且,在知道他生病后,她才發現她對他的愛比想象中深很多。她開始通過所有一切她能想到的方式尋找他,但是在尋找的過程發現男生和他說的一些話并不真實,她開始覺得他不是因為生病才離開她,但這終究只是懷疑,她又去了他的城市找他,都沒有得到她期待的結果。
冷靜下來的她,開始回憶兩個人在一起相處的細節,開始尋找自己的不足。她開始為自己曾經的不足道歉,但是并沒有挽回什么,她再也不敢打擾他的生活,每天看看他的qq頭像是否亮著,看著他的空間動態有沒有更新。同時,她也開始改變自己的不足,控制自己的脾氣,學習與他溝通的方法。
她想努力再給自己一次機會,再給他們倆一次機會,這些對她來說都需要巨大的勇氣。
而她身邊的人開始勸她,說他的各種不是。
可是她依然痛苦,依然放不下。
她問我,“你覺得他說生病了是不是騙我的?”
我說,“好好的忽然有那么大的轉變,應該有幾分真實性吧?!?/p>
我以為,弄清這個問題,其他的問題也幾乎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只是,這個問題,探究其真實性并不容易。
她說,她還想再堅持努力一陣子,畢竟那么多年了,畢竟能遇到一個走進心里的人不容易。
她還說,她會給自己一個期限。
我說著一些我能想到的可能性與無關痛癢的話勸慰她,在她回家的時候相互擁抱。
她說,總想找個人說說,謝謝我聽她說了那么久。
我說,沒有,若不是酒店的折騰,我們也不會相識,這都是緣分。
其實,我是很榮幸當這個聽眾的。而且,我在內心認同她現在的種種努力和爭取行為。自己的幸福,總要自己去努力才好,這就是主角光環。
我記得,托爾斯泰有一句這樣的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p>
可是,在經歷了經歷之后,在各種用心的傾聽和提問之后,我覺得其實不幸也是有幾分相似的。
以感情來說,很多的不幸都來自兩個人的不同步。這種不同步的形式有很多種,就讓我簡單粗暴的以甲男和乙女這對男女朋友為例來說:
1、工作上的不同步:甲男畢業后去了大城市工作,乙女回家工作,二人都不愿意妥協,分手;甲男和乙女畢業后同去一個城市工作,乙女薪水較高或者升職較快,甲男自尊心受不了,又找不到更好的出路,分手……
2、家庭觀念的不同步:甲男或乙女是個孝子,更看重父母的看法,可是父母對對方各種不滿,分手;甲男或乙女認為可以見父母結婚了,而對方認為還年輕,不想這么早結婚,分手……
3、對婚姻生活認識的不同步:甲男或乙女認為兩個人有感情就可以結婚,其他的可以一起奮斗,不具備也不著急,而對方提出需要一系列的面包保障,分手;甲男或乙女想婚后盡快要小孩,而對方則對孩子無感或者想再等幾年,分手……
……
這種不同步是讓爭執得以發生、痛苦得以延伸的根源。
如果其中一個人愿意等等另一個人,也許會有不同結局,可是更多時候,人們認為自己是等不起的,或者不希望對方等待,因為怕最后仍然不免分開的命運。這是慈悲還是自卑,仁者見仁。
古今中外,但凡被歌頌的、被銘記的愛情故事,大多是因外力的阻撓導致悲劇結尾。羅密歐與朱麗葉是家族的仇恨,劉蘭芝和焦仲卿是婆婆對媳婦的不滿,梁山伯與祝英臺是因為家世的懸殊,董永和七仙女是因為種族的差異……
這種悲劇之所以被銘記,除了這種外力的阻撓,更重要的是對感情的自我堅持。因為外力的阻礙一直都在,小到各種誘惑,大到家族仇恨。外力導致的不歡而散已經太多太多,多到讓人呼喚“真愛”。
很多人都認為這些凄美的愛情故事中的主人公之間的愛情就是真愛,但是假設羅密歐聽從了家人的勸說,與朱麗葉分手;焦仲卿聽從母親的建議,與劉蘭芝離婚;祝英臺服從家里的安排,與馬文才結婚;七仙女接受天庭的規矩,斷了和董永的聯系……那么,這些愛情故事是不是就不會再為人所知了。
所有的感情,尤其是這些被奉為經典的悲劇,最大的難點在于主人公的堅持。不然何以琛和趙默笙大概也不會感動那么多人了。
“不是你做了正確的選擇,而是你通過努力讓你的選擇變得正確?!薄晾砻?。
隨著年齡的增長,不得不面對很多傳統看法的壓力。這讓我對周遭人的情感際遇走了更多的關注和思考。然后發現,很多時候,我們選擇那個人,不是因為他足夠好,而是因為我們沒有信心遇到更好的人。
如果在捫心自問之后,能得到“我有信心能找到更好的對象,我也只知道當前的Ta并不完美,但是,我只想執Ta之手,相伴到老”的答案,這個人已經得到了他人難以企及的財富。
但是時間從來是一條單行道,我們沒有辦法像做實驗那樣找尋參照系來驗證不同情況的不同結果,然后選擇一個最優解;縱然有平行時空,我們無法穿越過去也依然無法知道。
所以,我們能做的只有:能努力就不要輕易放手;放手了就做到無情無義、不再聯系;放不下的也不要打擾別人的正常生活,或者至少不要太久,如果你不希望過往的美好變得太難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