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和做內容付費的一個朋友聊天。
媒體出身的他,就像大航海時代的冒險家,帶著一副新知分享的藍圖出海,跌跌撞撞的創業三年。幸而,盡管經歷了驚濤駭浪,但他的創業之舟有驚無險的挺了下來。他也積累起了自己的航海手冊:關于如何做內容、關于如何把握品質、關于用戶體驗的把控。
當面對公司規模要再上一層樓的時候,他開始更多的從規模化的角度思考用戶規模的增長,開始跳出媒體、內容的圈子來找尋技術、產品的支持,也被越來越多的數據驅動、增長黑客的名詞所擾。
與之對應的我,和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技術背景出身,滿腦子的公式和數據,言必談:曝光量、點擊率、轉化率。而進入了內容付費這個行當之后,才會越來越感慨:賺C端的真金白銀、尤其是持續賺C端的真金白銀,比賺C端的點擊和停留時長難多了。
我說:“產品技術只是一個搭臺的,我們把燈光舞美做的漂漂亮亮的,最后還是等待內容團隊的驚艷登場。內容團隊是核心。”
他說:“內容不是問題,產品技術的放大器才是關鍵。互聯網要按照互聯網的游戲規則,將規模快速的做大。”
相視一笑,還真是缺什么補什么。
然而,在終局上,我們卻達到了驚人的統一。
就像是兩只爬山隊伍都想登頂,最終從南坡和北坡征服了高山。
對于他而言,為了追求用戶的影響規模、擴大內容的收益規模,就需要將內容的分發和傳播環節做得更精細,從而需要引入更互聯網化、“增長黑客”的玩法。
對于我而言,為了追求用戶的復購率、降低用戶獲取規模,就勢必要提升品牌價值(口碑效應),為了提升品牌價值,就需要不斷重倉好內容來影響用戶。
回溯我們兩個人的路徑,多有片面的得出這樣一個結論:
傳統媒體人多“無畏”,互聯網人多“無知”。
無畏是指媒體人多理想主義,帶著舊世界的規則,就如堂吉訶德一樣闖入了新世界,忽略了新世界的運轉規則。
無知是指互聯網人多現實主義,帶著新世界的武器,希望講一個高維打擊低維的故事,輕視了更本質的質量、服務、價值。
確實,在過去的日子里,“無知的”成功了很多。
當看到有那么多生長于蠻荒的企業,通過將成本轉嫁給社會的方式:快速膨脹、成為獨角獸、上市走上人生巔峰,不知道你的價值觀是否有被撼動?即便在小小的內容付費領域,你也會看到各種割韭菜的運營套路:買課程銷量、刷朋友圈裂變海報、用多級分銷讓每個人為賺錢付費,而不是為求知付費。
但蠻荒的增長一定會放緩,轉嫁的成本早晚會需要買單。這場馬拉松里,有人可以起步時跑得很快,但重要的是你能否跑得久、跑到終點。我們也看到了很多靠著營銷、洗粉的玩家被淘汰,過熱的內容付費市場回歸冷靜。
我們希望能有更多“無畏的”成功,懷揣著夢想的現實主義者一步一步的造夢。
內容付費是個事業、也是門生意。
有夢想,也需要方法論。
把好的內容傳播給更多人,用戶為切身價值買單,給我們帶來商業價值。
這是我們共同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