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九章《父親必讀》里說:如果說“男孩危機”不是男孩的問題,我們應該給予他們怎樣的支持。作為父親,對男孩成長具有不可替代的影響力。而但縱觀現在的家庭,幾乎為之付出的都是母親一個人。
教育專家孫云曉說:“童年的陪伴是孩子幸福的源頭,任何物質都撼動不了陪伴在他們心中的地位。”
殊不知,在孩子的童年里,最令他們驕傲的從來不是給他買的玩具有多貴,送他上學的車有多酷,而是父親陪他去了幾次動物園,踢了幾場足球,陪他做了幾次學校的手工。
父親的每一次陪伴,都會深深地刻在孩子的記憶里,成為是他們內心最富足的寶藏。一個孩子真正的富養,不是物質的堆砌和賺錢的多少,而是父親是否給予最用心的陪伴。
英國著名文學家哈伯特曾說:“一個好父親,勝過100個老師。”
好父親,是孩子成功人生的導師,會在孩子需要時,指引出正確的人生方向,塑造正向的三觀和堅毅的品格,幫他們在曲折的人生路上走得更高更遠。
曾經接待過一位咨客,她說:不知道別的家庭里,愛人都扮演了一個什么樣的角色,記憶當中,她的愛人幾乎沒有和孩子好好溝通交流過,有也只是命令式語言,要他怎么樣,不怎么樣,一直以來孩子總不愿意和他交流,兩個人每次都不能好好說話,一個大聲訓斥,另一個反駁,每一次都是不歡而散。
她說曾經和愛人就這個問題專門談過,當時說的好好的,可是見到了孩子還是一副天下為老子為大的模樣,越來越多的時間孩子更排斥他,反感他。甚至不愿意和他待在一起,看到他在家,兒子就會對他說,媽媽,我們出去吧,不想看見爸爸。
? ? ? ? ? ? ? ? ? 閱讀留痕,人生留痕
于永正老師用自己的一生來教語文,記錄下語文教學中的故事,“做”出來鮮活的文章;閱讀文學作品中的精彩,化作涓涓文字記錄閱讀中的隨筆感悟。把自己教育事業中的故事也記錄下來,閱讀文學作品中的愛恨情仇,用最好的筆記記載下來,教學留痕,閱讀留痕,讓我們的人生留痕。
關于閱讀筆記,不做硬性規定,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可以在書上做批閱,可以畫思維導圖,可以摘抄經典語句……只要自己喜歡閱讀,真正做到對自己有益,不必拘泥于形式。
當然,我們也會在課堂上交流各自的閱讀感悟,展示自己的閱讀筆記,大家互相學習,暢所欲言,沒有限制的學習有更大的收獲!
我自己在閱讀的時候,喜歡邊讀邊記筆記,有時批閱到所讀的書上,或者記到閱讀筆記本上。所以更多的時間我喜歡閱讀紙質書,隨時可以書寫自己的閱讀感悟,感想,之后再整理組合成閱讀感悟,把他們記錄下來!
在當前的數字時代,再加上大數據算法,無論是電視,還是短視頻,成年人都深陷其中。清晨的地鐵上,每個人手一部手機,或者刷抖音,或逛某寶,或追劇,或閱讀,信息化時代,快餐式閱讀,瀏覽在吸引著他們的眼球。更有甚者,開著某音,外放聲音,那跟在自己家一樣逍遙自在,殊不知讓別人很不舒服。
對于電視的觀看,我給我們班的孩子提出的是周一到周五不看,周五下午可以看,但具體實施的時候怎樣,也不得而知,因為每個家庭的學習氛圍和學習環境不一樣,所以對于電視和短視頻這兩個的監督和實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但也不是說電視的存在對孩子的學習生活一無是處,像《經典詠流傳》這個節目,是我的最愛,古詩詞在作曲家的編排下,朗朗上口,讓人百聽不厭,最近經典誦讀社團課帶著他們一起學習《詠鵝》《游子吟》《春曉》……用唱的方式把古詩記下來。孩子們很享受這個學習方式,偶爾自己還會編排上必要的動作,邊唱邊跳,不亦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