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 梁樹麗
前言: 研究報告是一種很新穎的題材,通過研究,我們能更深刻地理解作品和作品中的人物,這也是讀寫學習又一方式。
一、? 研究目的:
青春期是迷茫和叛逆的代名詞,青春期決定了我們一生的目標和方向。在青春期這個充滿激情和變數的時期,我們更需要有一盞燈來照亮前行的路,而路遙先生就像我青春期迷茫中的一盞燈,他用自己的作品照亮了我的心靈,影響了我一生,他給一切卑微的人物以勇氣與光亮,讓他們知道自己能夠走多遠。研究路遙先生的成長,方能感受他對生命對生活對家鄉黃土地的熱愛,感受他對生活的深刻的體驗和苦苦的思索,以及他嚴肅認真的創作態度和他的筆力及巨大影響。
二、 研究方法:
1.查詢資料? 圖書館閱讀有關書籍? 網上查詢
2. 探討交流? 和喜歡路遙的朋友探討交流
? 三、研究內容
1.名字·寓意
路遙原名王衛國,筆名纓依紅,后改為路遙,在有關他的記錄片中提到路遙看見“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然后改成了路遙。他改為這個名字一方面是大家容易記住這個名字,另一方面也表達了自己對生活對寫作的執著追求和無限熱愛,另一方面也讓我們感悟到了他創作之路的艱辛和不易,所以他取這個名字有著很深的寓意。
2.外貌·特征
看到路遙照片的時候,發現他是極其普通的一個人,和我們農村的父輩們沒有什么區別,只是多了一副眼鏡才讓他顯得格外有才氣,他樸實憨厚,眼神中透著剛毅和深刻,那緊縮的眉頭讓我們看到了他的憂思和矛盾。所有這些和他的艱苦成長經歷有著深刻的聯系。
3.人物生平*簡介
路遙1949年12月3日生于陜西省清澗縣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7歲時被過繼給延川縣大伯家。曾在延川縣立中學學習,1969年回鄉務農。這段時間里他做過許多臨時性的工作,并做過一年農村小學的教師。1973年入延安大學中文系。畢業后先后在《陜西文藝》和《延河》編輯部工作。1970年代中期以后,發表了一些影響較大的作品。198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86年后,推出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第一、二部。1992年積勞成疾,在寫完《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后不久英年早逝。
路遙的小說多為農村題材,描寫農村和城市之間發生的人和事。作品有中篇小說《驚心動魄的一幕》(1980年,獲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人生》(第二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并被改編成同名電影),短篇小說《姐姐》、《風雪臘梅》等,以及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1991年,獲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其全部作品收集在《路遙文集》五卷。
4.路遙的成長
第一階段:路遙的“轟動期”。
1980年路遙在《當代》第三期上發表了作品《驚心動魄的一幕》,這篇作品描寫了一個老干部在派系斗爭中舍生取義的高達形象,此文發表后受到了資深評論家秦兆陽同志的很好評價,肯定了這篇作品的重要價值,路遙也因此評價在文學界嶄露頭腳(1980年,獲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中篇小說《人生》是路遙走向創作成熟的標志(第二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并被改編成同名電影)。1982年以后,根據小時《人生》改編的戲劇電影廣播劇開始出現,高家林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引起了學術界的爭論,路遙及其作品受到了充分的關注和肯定,這個時期是路遙寫作路上的轟動期。
第二階段:路遙在文學壇上的重要地位。
1987年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問世,并于1988年獲得“第三屆矛盾文學獎”。《花城》與《小說評論》編輯部在北京召開了由國內著名評論家參加的座談會,評論家給以了路遙很高的評價,認為路遙堅持了文學的“現實意義”和“時代意義”。充分肯定了路遙在文學壇上的地位。路遙的現實主意創作風格受到了格外的關注。
第三階段:路遙逝世至今的影響。
30多年過去了,路遙的作品依然受到人們的認可和喜愛。著名作家、陜師大副教授朱鴻表示,路遙的精神遺產至少有以下四點:第一,他對文學事業的那種神圣感,以整個生命去打造自己的文學;第二,他對普通人命運深刻、持久地關注;第三,他所塑造的高加林、孫少平等人物形象,給了社會底層特別是正處于奮斗中的青年,以永遠的感情共鳴與精神鼓勵;第四,他盡可能地挖掘、表現了每個人本身潛在的樸素而又寶貴的精神。這四點足以使一位作家永遠不朽。“路遙是我尊敬的朋友和師長”,著名作家、省文聯副主席高建群如此說道。一個作家去世近二十年了,人們還在熱烈地懷念他,還在談論他的作品,這本身就是對一個作家最高的獎勵。路遙的作品中那些人物及其命運,已遠遠超越了文學的范疇,他給一切卑微的人物以勇氣與光亮,讓他們知道自己能夠走多遠。
5.疑問&解答
路遙和莫言你喜歡誰?是大家爭論的一個話題,有人說如果路遙沒有英年早逝,那么諾貝爾獎的獲得者應該是路遙,因為路遙的作品影響力更大一些。我認為這是一個無法定論的問題,路遙的作品更貼近底層大眾,而莫言的作品深刻。時代不同,這個問題也只能做個假設而已,不過相對于莫言的作品我更喜歡路遙。
四、研究收獲
通過這次的研究,我再一次走進了路遙,了解了路遙,讓我對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感悟。
苦難是一筆財富。路遙1949年12月3日生于陜西省清澗縣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一路討飯生活的父母把7歲的路遙過繼給延川縣大伯家。就如路遙在隨筆中寫的那樣“童年,不堪回首。貧窮饑餓,且有一顆敏感自尊心。”路遙在很小的時候,就品嘗到了生活的艱辛,他做過很多臨時工,貧困的生活并沒有消磨掉他的生活意志,在困苦中他愈加的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熱愛腳下的黃土地。苦難是一筆財富,我們生活在衣食無憂的今天,還有什么理由去抱怨生活呢?
唯有熱愛和執著才能成功。路遙生活在農村,他創作之路的艱辛我們可以想象,可是,他用筆名路遙來激勵自己前行,他說人生的最大幸福在于創作的過程,而不在于那個結果。路遙就是這樣樸實無華的一個人,他身上有著勞動人民的淳樸和自然,正因為這樣執著與淡泊的心態,他依然走在屬于自己的路上,走在對文學的熱愛和執著,他全身心的投入,他的隨筆《早晨從中午開始》讓我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對文學的熱愛,“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他的精神激勵了我,他的執著感染了我,凡事貴在堅持,我們要快樂的走在路上,唯有熱愛和執著方能成功。
寫真實的生活。路遙的作品真實接地氣,很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他沒有過多的華麗辭藻,有的只是深刻的感悟和真實經歷,這和他的生活經歷有關,他是農民的兒子,他熱愛腳下的黃土地,所以他的取材有著自己真實生活的縮影。比如孫少平上學時買不起飯,就是路遙自己的生活寫照,所以,他的作品有著濃厚的鄉土氣息。他的寫作風格和我們在平時在寫作中提倡的文章貴在真實,要用我手寫我心不是一樣的嗎?
讀書是永恒的話題。路遙喜歡讀書,他立意高遠,廣納博取,他喜歡《紅樓夢》,魯迅的作品,巴爾扎克、托爾斯泰等人的作品他更是百看不厭。各種報刊期刊他更是經常翻閱,勤奮大量的閱讀,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加上他獨特的生活經歷,他的創作源泉不斷,作品博大宏闊,情深意長。我們倡導讀書,讀好書,好讀書,因為閱讀就是我們健康成長的營養大餐。
五、名家評論
賈平凹:他身上有他比一般人的優秀處,也有被一般人不可理解處。他大氣,也霸道,他痛快豪爽,也使勁用狠,他讓你尊敬也讓你畏懼,他關心別人,卻隱瞞自己的病情,他剛強字符不能容忍居于人后,但兒女情長感情脆弱內心寂寞。
李星說:“路遙已逝,但精神仍在。柳青是路遙的文學教父,路遙繼承了柳青的現實主義文學文學道路,展示了社會的、人的、歷史的現實主義,與后來另兩位陜西文學的代表作家陳忠實、賈平凹的創作有著很大的區別。他對文學的執著,感動著也永遠激勵著我們。”
陳忠實:“他只用了十年就攀上文學高峰。他刺激我寫出了《白鹿原》。”
六、路遙作品集:
長篇小說:
平凡的世界
人生
你怎么也想不到
黃葉在秋風中飄落
驚心動魄的一幕
在困難的日子里
中短篇小說:
夏
月夜靜悄悄
姐姐
風雪臘梅
青松與小紅花
匆匆過客
痛苦
生活詠嘆調
賣豬
杏樹下
醫院里
一生中最高興的一天
我為我心愛的人兒
我和五叔的六次相遇
其他作品:
路遙散文集
人生(電影文學劇本)
早晨從中午開始
七、我的感悟
? 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