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4/4“人生路遙,不忘初心”讀書會發言稿
中國當代著名作家路遙,原名王衛國, 1949年12月3日生于陜西省清澗縣石咀驛鎮,病逝于1992年11月17日,享年43歲。
路遙7歲時過繼到延川縣郭家溝村的大伯家。曾在延川縣中學學習,1969年回鄉務農。這一段時間內,他做過許多臨時工作,并當過一年的農村小學代課老師。1973年路遙進入延安大學中文系學習。畢業后,路遙先后在《陜西文藝》和《延河》雜志編輯部工作。1970年開始,路遙發表了一些影響較大的作品。198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路遙的小說多為農村題材,描寫農村和城市之間發生的人和事。
在“鐮刀和斧頭”閃光的中國大地上,陜北從來不缺乏驚天動地的偉大題材,也不缺乏書寫偉大的文學作品的偉大作家。像如柳青和路遙這樣的文學前輩,他們用鞠躬盡瘁的犧牲精神來書寫時代、謳歌人民,是留給后人的永遠的精神財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流傳很廣、膾炙人口的優秀陜北愛情民歌《三十里鋪》中,有一段歌詞是這樣寫的:“提起個家來家有名,家住在綏德三十里鋪村……”那么提到路遙,就不得不要提起他的兩部作品——《人生》與《平凡的世界》。
路遙的中篇小說《驚心動魄的一幕》發表在1980年《當代》第三期上,并且獲得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中篇小說《人生》是著名作家路遙的成名作,原載于《收獲》1982年第三期,獲1981--1982第二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小說《人生》以改革時期陜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為時空背景,描寫了高中畢業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再離開土地,再回到土地這樣的人生變化過程,構成其故事構架。高加林同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葛構成了故事發展的矛盾,也正體現了那種人生艱難選擇的悲劇。
1986年至1988年,路遙陸續推出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第一、第二部。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1992年路遙積勞成疾,在寫完《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后不久英年早逝。
他的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以中國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時間為背景,通過復雜的矛盾糾葛,以孫少安和孫少平兩兄弟為中心,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沖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1991年,《平凡的世界》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路遙的全部作品收集在《路遙文集》五卷里。
路遙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先后被改編成同名電影、電視劇。他還有短篇小說《姐姐》、《風雪臘梅》等作品。
由于路遙出身農村,他的寫作素材基本來自農村生活,他始終認為自己是一個“農民血統的兒子”,是“既帶著‘農村味’又帶著‘城市味’的人”,他堅信“人生的最大的幸福也許在于創作的過程,而不在于那個結果”。所以,他認為“只有在無比沉重的勞動中,人才活得更為充實。”他始終以深深糾纏的故鄉情結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以陜北大地作為一個沉浮在他心里的永恒的詩意象征,每當他創作進入低谷時,他都是一個人獨自回到故鄉陜北的“毛烏素沙漠”里,在那里審視自己,觀照社會。
路遙是用生命去熱愛生活、熱愛他的黃土地上的家鄉的。路遙曾經說過:“生活中真正的勇士向來是默默無聞的,喧嘩不止的永遠是自視清高的一群 。”、“只有不喪失普通勞動者的感覺,我們才有可能把握社會的歷史性進程的主流,才能創造出有價值的東西。”(摘自路遙文集《早晨從中午開始》)
基于此,我認為,中國當代著名作家路遙及其作品對世界是具有歷史的深刻影響和深遠意義的。永遠的路遙,永遠的《人生》與《平凡的世界》,永遠的文學!
(2019.4.2夜寫于陜北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