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終于把那本《一個人的朝圣》看完了。歷時長達半年,我也真成了看這本書的朝圣者。
起初看到這本書,很簡單地認為也就是一本關于堅持,勵志的書而已。但是,通篇讀下來,卻深為本書的作者蕾秋·喬伊斯巧妙構思而折服,更為主人公情感路程的峰回路轉欣幸慨嘆不已!
書中的主人公哈羅德·弗萊,一個60歲的老男人,和妻子住在英國的鄉間。沒有朋友,沒有夫妻情趣,每天的生活千篇一律,就像死水一潭,沒有一絲漣漪。
這結了冰般的冷漠、平靜卻在某一天清晨,收到老友奎妮的一封來信而被打破,不然恐怕他的一生也就毫無任何懸念的如此終老。
在此我替哈羅德感謝圣母瑪利亞,我也替哈羅德感謝擁抱奎妮。雖然他們已經二十年都不曾見面了,但這有什么妨礙呢,她可是哈羅德年輕時還算談得來的朋友,工作上的默契伙伴。
老實木訥的哈羅德在一個釀酒廠干了四十年的銷售代表,沒有升遷不說,也沒有一個可以知心交心的朋友。而奎妮的到來,卻給了他充分的信任和來自異性間最純樸的友情。
哈羅德是幸運的,因為奎妮給了他那段生活里些許亮色和快樂。當信中得知老友身患絕癥,卻還沒忘了向他這個老朋友道別。哈羅德震驚悲痛之余,他想為奎妮做些什么。那種內心滋生出來的愿望,讓他渾身都充滿了力量。
他要橫跨整個英格蘭,從英國最西南徒步到最東北, 去看他的好友,他要跨越能想象到的千山萬水,道路、農田、森林、河流、曠野、荒原、高峰、深谷,去救她!因為他堅信,只要他去,只要他還在路上,奎妮就不會離他而去!哈羅德,就那么義無反顧的上路了。
不難想象到,老哈羅德這一路經歷了什么。那些跋涉途中所遭受到的來自身體、心理、精神上的苦痛、磨難、艱險,讓他的靈魂煉獄般升華了。
外邊世界的陌生,陌生人的慷慨,人們最后的慕名追隨,整整87天,共計627英里的朝圣之路,何嘗不是他穿越時空隧道的另一場旅行?是,當然是。但除此之外,感觸最深的就是對“不破不立 ”地愈發贊同。
未收到奎妮的告別信時,哈羅德與妻子莫琳的生活一團糟。后因為兒子的自殺,夫妻關系降至冰點。生活枯燥、單調、乏味,日復一日,沒有家庭的溫馨幸福不說,要命的是夫妻二人好像都沒有打算要改變現狀的積極行動和愿望。
哈羅德的思想世界是單調的,他在一個單位工作那么多年,沒有得到升遷,過得平平淡淡。哈羅德的內心又是相對豐富的。他也心動莫琳低頭一瞬的溫柔,喜歡看她涂著指甲油的神態,懷念他們之前的種種幸福美好。
他知道他們之間真的出了問題,但性格使然的他,面對同樣冷漠的妻子,就像禁了聲的鳥,沒有任何想要歌唱表達的欲望了。
所以感謝奎妮在這特殊時期的來信吧,感謝哈羅德的善心、義氣、豪情吧,感謝莫琳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灰心、失望、冷血吧。因為我們看到了隨著哈羅德離家日遠,哈羅德和妻子竟有了語言和思想上的交流溝通。
內向不善表達的哈羅德在朝圣的路上竟把給莫琳寄信 買禮物當成了最重要最喜歡做的事。當然,也有對莫琳無盡的思念和對之前家庭生活深深地思考。
而在家的莫琳何嘗不也是對在外的丈夫滿懷擔憂、牽掛和惦記。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距離產生美嗎?讓橫亙在夫妻之間的冰河,有了“淙淙”響起的妙音?我們權且信它一回吧。
感謝哈羅德的這一“破”冰之舉,沒有“破”,焉有“立”。雖然,起先他也沒意識到此“破”的威力與重要,但生活就是這樣,只要你付出了,又怎會辜負你。
到后來,莫琳再也無法在家安等丈夫歸來,她每天像著了魔,無法控制自己。于是他們在離家600多英里的貝克里幸福的相見了。
莫琳陪著哈羅德送走了安詳離去的奎妮后,夫妻二人來到海邊。好了,讓我們窺探一下作者筆下,夫妻二人之間的那份久違的美好吧:
海浪摔在岸上。又一個浪。再一個浪。
……
“你這個可愛的人,”她摸索著他的臉,親著他咸咸的濕漉漉的臉頰。
“你站出來做了一件事。你連能不能去到那個目的地都還不知道,卻還是努力嘗試了一切方法。如果連這都不算一個小小的奇跡,我真的不知道還有什么能算了。”
他的嘴唇在顫抖。她將他的臉捧在手心,他們離得這么近,哈羅德的臉已經失去了焦點,她能看到的只是自己對他的感覺。
“我愛你,哈羅德·弗萊,”她輕聲說,“那是你的功勞。”
到這,我都快要被他們幸福得樣子弄得喘不上氣來了。嗨,親愛的莫琳 、哈羅德·弗萊,你們對能不能去到那個“目的地”還心存疑慮么?
NO,你們此刻已經抵達那個目的地,那就是---你們已經走進彼此的心里!并在今后的日子里相容相愛相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