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蝸牛讀書”(下面簡稱“蝸牛”)是網易于今年2月上線的一款閱讀應用,這款應用與其他閱讀應用有所區別的地方在于,它在對用戶閱讀習慣的培養上面下了很多功夫,幫助用戶專注于讀書這件小事。本文就將圍繞這一點分享一下我對蝸牛這款產品的體驗心得。
體驗環境概況:
應用名稱:網易蝸牛讀書
應用版本:v 1.0.3
設備型號:iPhone 7
系統版本:10.3.1
通過產品官網可以看出官方想要滿足的用戶需求和他們對產品寄予的希望。
打開蝸牛的產品官網,可以獲取以下幾點主要信息:
1. 每天免費讀書一小時
2. 專業領讀人入駐推薦圖書
3. 精選書單
4. 可以通過購買閱讀時長的方式讀書
僅從產品官網我們可以先得到以下兩點信息:
· 蝸牛與其他閱讀應用最大的區別在于內容付費方式,傳統的應用賣的是電子書,而蝸牛賣的是閱讀時長;
· 或許是受到近年來網上廣泛流傳的各類書單的啟發,也可能是看到網易云音樂歌單的備受好評,蝸牛將“精選書單”作為了主要賣點。
看完官網再來看下APP。
在APP的整體功能架構上,蝸牛與大多數的閱讀應用相比沒有太大的差別,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1. 書桌:“擺放”用戶圖書的地方,用戶正在讀或者想要讀的都可以加入這里,但蝸牛書桌最多只能容納 3 本書。
2. 分類:在這里可以查看所有的書籍分類和進一步查看每個分類下包含的書籍,或者直接進行書籍搜索。
3. 領讀:這部分可以稱之為社區,用戶可以在此處關注“領讀人”并查看他們的分享動態。
4. 日歷:用戶還剩余多少可用的閱讀時間會在此處顯示,點擊進去后還可以購買閱讀時長,查看書桌上圖書的閱讀進度,查看今日筆記。
5. 我的:即“個人中心”,登錄后的用戶可以在此處查看讀書時標記的筆記,購買閱讀時長等等;
6. 更多:在這里可以新建書單,查看最近打開的圖書和自己的書單。
很多閱讀應用的用戶可能都會面臨這樣的問題:每天被書城各種各樣的新書、圖書專題、限時免費所吸引,徜徉在書籍的海洋之中,不停往書架上面添加圖書,然而真正讀完甚至讀過的書少之又少。探尋挖掘圖書這件事太有誘惑力以至于“讀書”這個最初的目的被忽視。
給書桌“減負”:書不在多,讀完才好
蝸牛的“書桌”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地方。這里只允許用戶最多“擺放” 3 本書,用戶較早添加或者最近閱讀的書會首先被展示。用戶每次進入客戶端的第一眼都只有一本書,使用戶的注意力集中在這一本書上面,不會被若干本書分散了注意力。紅色進度提示也在提醒著用戶“革命尚未成功,仍需繼續努力”。
不想做“書房”的書城不是好蝸牛
蝸牛拋棄了一直以來被閱讀應用使用的“書城”概念,而是將海量圖書部分命名為“分類”。“書城”像一個商店,除了要展示書籍,還會有專題、營銷活動等來吸引用戶的目光,為用戶推薦書籍。
蝸牛則更像是自家的“書房”,相比之下“分類”功能單純了很多,它以時下的熱門領域為主要依據,使用列表的方式展示書籍。用戶不必考慮圖書的性價比、促銷活動等因素,只要你想讀并且有時間,可以隨時拿起書來讀。
選擇太多怎么辦?“大V”為你領讀
沒有了“書城”的專題策劃、營銷活動,用戶該通過什么方式在蝸牛發現和挖掘圖書呢?答案是“領讀人”。蝸牛使用了“領讀”與“領讀人”的概念,也就是KOL(Key Opinion Leader,關鍵意見領袖)。
在官方推薦的領讀人中,我們看到了周鴻祎、鸚鵡史航、梁文道等“大V”,也有某些領域的專業人士。他們會分享心得、發表評論、創建書單,用戶通過瀏覽這些領讀人的動態達到發現書籍等目的。
蝸牛也鼓勵普通用戶成為領讀人,用戶可提交資料、個人作品等自行申請。
“時間”沒有暫停鍵,且讀且珍惜
蝸牛的另一個獨特之處在于,用戶在應用內購買的不是電子書,而是購買閱讀時長。蝸牛每天會贈送用戶 1 小時的閱讀時長,能夠滿足普通用戶在一天之內利用碎片時間閱讀的需求。
如果想要獲取更多閱讀時間,則需要購買。但是購買的閱讀時間會以自然天計算,而不是以真正的閱讀時間計算。例如,用戶購買了7天的閱讀時間,那么7天之后自動到期,并不會因為用戶的實際閱讀時間不足7天而順延。
因此,有更多閱讀需求的用戶購買了閱讀時間后會有一種緊迫感,促使自己專心讀書。
蝸牛目前雖有創建書單功能也將書單功能作為重點寫進了官網,但是大多數的用戶尚未養成建立書單的習慣,同時該功能還很單薄,仍需繼續完善。在這個知識共享時代,用戶用心創建的書單想必也會引起其他用戶的追捧與分享。
蝸牛走了一條與傳統閱讀應用不太一樣的路,剛開始使用它的用戶可能會覺得處處受限,但慢慢也會在這限制中受益從而喜歡上它。
世界紛紛擾擾喧喧鬧鬧,讓“網易蝸牛閱讀”幫你專注讀書這件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