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卷,網絡流行語,原指一類文化模式達到了某種最終的形態以后,既沒有辦法穩定下來,也沒有辦法轉變為新的形態,而只能不斷地在內部變得更加復雜的現象。 現指同行間競相付出更多努力以爭奪有限資源,從而導致個體“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現象,可以看作是努力的“通貨膨脹”。
“卷”是個動詞,卷出生、卷學習、卷工作、卷成績、卷考證……總之,一切皆可卷。
最近進了一個小群,只有幾個媽媽,都是當年懷娃就在一起聊天的“老戰友”。娃們長大以后分布在同一所學校的不同校區,利于橫向比較。
人不多,信息量倒不少,給我掃了不少盲,也讓我這個準初三學生家長汗顏,好多應該了解的信息我一概不知,難怪別人都說現在的差距主打一個家長的信息差。
終于明白了什么是“指標到校”,知道了初三的某些考試特別重要,還被前輩們叮囑不要眼高手低,成績普通的孩子及早簽下學校才是王道,不然到時候重要考試發揮失常才真是追悔莫及。
初三家長一卷,連帶著小學生和幼兒園學生的家長們也一起焦慮。以前小升初五下上岸就已經很厲害了,現在四年級就開始被“掐尖”走了一部分牛蛙。
雞娃媽媽們給娃規劃的路徑:二年級開始奧數,四年級上岸,五六年級學初中,初中學高中,高一上大學……想想都覺得不是“正常人”能走下來的路。
反觀我們家兩個娃,沒有學霸基因可遺傳,資質平平,智商中等,還好情商都還在線,不至于被人討厭。
一個自我感覺良好,善于發現自己的優點,哪怕成績再差,也總能從同學中找到更差的來安慰自己其實還不錯。
一個從小自己卷自己,學習安排得滿滿的,從不用人催,教國畫的老師總說她是來報恩的。
如此看來,卷不卷,不應該看家長,而是看娃自己。家長們要謀生已經很累了,放彼此一條生路不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