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畫幅和中國意境

今年五月份,電影《我不是潘金蓮》預告片發布,因其第一次采用了圓形的畫幅,吸引了很多人關注。

負責這部電影攝影的攝影師羅攀,在播客《硬影像》里詳細地談到了攝影上的經歷和考量。當時就令我很期待電影上映,昨天終于如愿。

硬影像#37: 中國意境已經不再重要

電影里,北方的鏡頭采用方形畫幅(1:1),南方則用圓,很容易讓人聯想起團扇畫、拱門、屏風。再配合上鼓聲、唱戲、山水,包括我在內的很多觀眾,都在銀幕前感覺到了很中國的印象。

這跟拍攝手法不無關系。

由于畫幅很狹窄,羅攀刻意把有焦點透視的鏡頭減到最小,不少鏡頭以墻為背景。鏡頭移動也完全放棄了搖,主要都是卷軸式的平移,避免縱深、突出平面感。否則,會帶來孔洞一樣強烈的窺探感,或者望遠鏡似的東張西望視角,這是他們不愿意看到的。

為什么采用圓畫幅?說法眾說紛紜。其實羅攀在播客就很詳細地交代了事情經過。

導演馮小剛一直想對電影作出突破,他們在取景時的一天晚上,問羅攀有沒有看過一步方畫幅的電影,羅攀表示這不算罕見。馮導提出還能怎樣在畫幅上做文章呢,羅攀脫口而出「拍個圓的不成?」于是馬上打開電腦試試加上圓形遮罩,效果讓兩人都很滿意。

但他們隨后發現,在北方采用圓畫幅顯得別捏,南方卻很自然,于是覺得一方一圓,正好組成方圓,又能對電影里故事的場景有所區分。雖然他們遭到了其他同事一致的極力反對。最后正式拍攝前羅攀還拍了一部樣片,馮導覺得可以,于是就有了這次的嘗試。

最近有不少電影在短短兩小時里幾次改變畫幅,比如采用了三種畫幅表現三個時代的《山河故人》,另外還有《刺客聶隱娘》《少年派》等等。但畫幅的改變并不是為了特別,它應該符合劇情的需要,或者為電影提供敘事價值。

比如熒幕越寬,現代感越強烈。《山河故人》里從窄到寬到超寬,正對應著八十年代、千禧之年以及還未到來的二十年代——映襯了時代的改變。《我不是潘金蓮》則更為明顯。

《我不是潘金蓮》最后表現出來的中國意境,羅攀卻認為,(追求)中國意境并不重要。

如果是一個西方人看這部片子,或許他會覺得這是一個講告狀的故事,僅此而已。而中國觀眾在接觸電影這么多年之后,也習慣了這種形式,不會感受出中西方間很大的本質差異。除非是拍攝古代、文人雅士的主題,使得每個畫面都是中國畫,但這并沒有必要。只要在中國的土地上,自然表現出現代人們的故事、變化,這足以在微妙中體現出中國意境。

這也讓我聯想到「中國設計是什么」的命題。刻意地施加和融合剪紙紋樣、福字結等的元素,這些顯然構不成真正的中國設計。

最后,推薦收聽這期播客。播客里還提到了為什么選擇南北方兩地、而不是原著里的北方,最后電影快結束時的寬畫幅有什么意味等等,很有意思。


上一篇:《「方片收集」體驗(答簡友)》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