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而文學也不例外,一直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文學以神話傳說和歌謠為主,描述遠古人們農業生產和祭祀活動。那時候文字還沒有產生,人們通過口耳代代相傳,所以后世記載下來的原貌少之又少。盡管如此,先秦時期形成的文學形態和文學品質,對后世文學發展仍產生深遠的影響。
? ? 社會生產力決定文化發展方向。翻開歷史的畫卷,遠古人們在中原大地農業耕種、休養生息和繁衍后代在我們面前栩栩如生的展開,人們勞動、生產勢必會對大自然產生認識,鑒于當時社會生產力水平低,所以對大自然和社會的認識是零散和片面的。于是在實踐中創造了神話故事和歌謠,表達出先民對遠古時期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理解,用以解釋自然和社會現象。如《女媧補天》中女媧補天后創造人類,則表現出人們對生命起源的困惑和對大自然的崇敬。
?文化發展與社會制度、王朝更替息息相關。詩歌是最古老的文化形式之一,先秦時期的詩歌是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既有利于傳唱,又方便祭祀活動慶祝。早在先秦時期廣泛運用于祭祀,直到春秋時期才發生改變。從夏商周,再到春秋時期,原始社會已經進入奴隸社會,先秦文學作者身份也發生了變化。正因為社會大背景的改變,先秦形成文史哲不分、無純文學的形態,也出現了分道揚鑣。詩歌開始從樂舞中逐步分離,向純文學和節奏韻律方向發展,不僅如此,一些文學作品記言記事,如《尚書》、《春秋》被看做史學文獻,史學散文和哲學向各自方向發展。先秦時期對后世文學發展起到深遠影響,歷史散文奠定了我國敘事文學的傳統。
? ? 先秦時期文學發展呈現明顯的發展過程,無論詩歌也好,還是文學也罷,都是一步步融入和豐富作者的情感,這也是先秦文化特征決定了文獻呈現為綜合的形態。先秦時期人們創造了諸多神話故事,其中大多數融入了先民們對世界假想性的把握中宣泄種種令人不安得情緒,神話故事也在維系社會性上存在重大意義。后世將詩歌言志抒情的功用繼承下來,如從宗教頌贊禱祝詩演進到政治敘事詩,再演進到抒情言志詩,這不得不說是先秦時期的文學對后世的影響。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各幫學派著書立論,先秦經歷了一個由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的發展演變過程。其次,先秦時期,散見于那些文學作品之上的文學觀念也同樣能展現出對文學的深刻思考,對后世的文學活動產生深遠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