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行走在語文要素的踐行之路上
——聽王崧舟老師《好的故事》一課有感
王崧舟老師是我的偶像,多年來一直默默追隨暗自仰望的偶像大師。多年前,為了跨省參加拱宸橋小學的教研活動,我不僅接下了學校公開課任務,還頗有心機地將公開課上課時間定在了自己生日當天——慶功宴時便特意當著校長面許愿:“明年我要去拱宸橋小學看我的偶像”。結果自然如愿以償,當然代價是后來又接了一堆任務,但這任務,比任何時候都接得心甘情愿。
因此,今年暑假,王崧舟老師的公益網絡訓練營鏈接一出來,我第一時間開啟了報備學校,然后組團、報名、學習。
詩意語文的課堂我追過很多節。《天籟》《桃花心木》,更早的《慈母情深》《楓橋夜泊》……光《天籟》一堂課,我就在三省三地的現場聽過三次。也因此,先生的課堂對我的專業學習有了很多的引領——我明確自己的起點差距,更清醒地認識到需要積淀,需要深入扎實學習。
今天的課堂,讓我看到了全新的詩意課堂——是語文要素與詩意課堂的完美融合之下的詩意課堂。我從來不敢想象,詩意與語用可以如此完美地結合!
《好的故事》一課中,王老師以課后習題入手,看似倒推地教學,以題目入文解讀文本,實則亦是一種鮮明的學習方法的引領。于我們而言,則是一種教學方法的引領。我們常說,部編版教材,抓住了課后習題,文章的重難點就不會偏頗。你看,王老師就以此入手,來走進文本。直接以兩個習題有層次有梯度地引領全課,再將課后的資料與自備的資料相結合理解文本重難點,這樣給了我們一個極好的示范。
第二,他緊緊圍繞著單元語文要素的教學目標,一一落實到了細處。五次“借助資料”學習文本,不是隨意的設計,而是各有目的,層層遞進,而又相互影響的。“云錦”的資料引入,頗為純粹,補充知識,文化傳承理解;而后面呢?第二次資料引入在列出課后第二題之后,目的轉向把握文本的主旨“希望”一詞上,這是思維的提升與發展,與前一個“云錦”比起來,層次立顯,坡度立現;緊接著再把時代背景帶入課堂,此時,已經不是聚焦于文本中的主旨了,而是探尋文本背后的原因了,屬于“知時論世”了!此時已經跳脫了文本,去探尋文本背后的社會環境,學生在深入了解了文本的歷史原因之后,王老師話鋒一轉,轉而又回到了文本,開啟了尋找“文中對于當時環境的暗示”上來——多么精妙的設計!深入了解后,還不夠,還要讓學生學會實踐,到文本中,尋找當時的環境暗示描寫,如此反復地起承轉合,如此不斷地超越提升,孩子們便在這樣的課堂中不斷拔節生長著。
然而,這還不是最后的指向,還有更大的驚喜在后面。孩子們找到了各處“暗示”之后,王老師以一段極其簡短的視頻插入課堂——了解了環境之曲折陰暗,先生的希望之執著,再出現先生的聲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此時此刻,“知人論世”的課堂已經無限延伸。這哪里是1925年的先生呢?這已經貫穿了先生的整個生命,已經鐫刻了先生所有的思想!更絕妙的是,王老師讓學生來回答:“既然現實如此黑暗,生活讓你如此苦悶,如此悵惘,如此孤獨,你為何還要苦苦尋覓美的夢境,為何總是記得這樣一個好的故事呢?”學生的小練筆練習便是回顧魯迅先生的一生,深入到先生內心深處的一個過程。此時此刻,課文已經全然走進了學生的心中。然后,王老師還讓孩子們把自己代入成魯迅先生:以“我”代替“先生”“他”,直接化入自我,一個字的轉變,便是那點石成金的神筆,孩子們已然成了魯迅先生,風雨飄搖中永葆希望的先生!
如果你以為此時課堂的精彩已經到此為止了,那你就大錯特錯了!最精彩的永遠在后面——從魯迅先生永葆“好的故事”的希望到你也可以永遠擁有“好的故事”,盡管你會遇到生活的苦悶、煩惱、悵惘……此時此刻,任何語言都無法概括這一節課孩子們的所得所悟了!
我想若干年后,他們應當還會記得,那一次公開課上,有一位老師告訴他們:面對生活的苦難、煩悶、悵惘,我們都要永葆“好的故事”的希望,堅信而堅定!
王老師的課堂總是這樣——從來不是局限于一堂課,他的課堂會不斷延伸生命張力,影響聽課者,不管是學生還是觀課老師的整個生命。他的課堂,從來都不僅僅,只是語文課;而更是一堂帶著諸多生命感悟的啟程之課,是語文殿堂深處一件瑰麗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