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默默不然,今天帶給大家《出奇制勝》的第三章內容。
你是不是經常聽別人說,失敗才是成功之母。這句話聽上去好像很有道理,確實也能鼓舞人心,不過你從實際經驗中并不能得出這個結論。是事實,成功更讓人有信心,失敗卻不可以。那我們至少可以獲得經驗吧,這其實也不一定。
01沉重的失敗讓人難以自拔
你可能會覺得如果失敗不是成功之母,那世界上只有很少的人能夠獲得成功,因為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會在第一次嘗試時就取得成功。那這個世界豈不是沒有希望了,人們做事只有撞大運的份。其實這是一個度的把握問題。
書中提到了一項哈佛大學的研究,2008年研究人員對1975年-2003年全美創業者的歷史數據進行了深入分析。他們的目的是想弄清,經歷過失敗的創始人在后面繼續創業的過程中,成功的概率會不會有所提高。他們對兩類人的創業失敗案例進行了分析,一類是成功帶領一家企業上市的創始人,另外一類是毫無經驗的創業者。
結果發現,在做了大量的統計分析之后,沒有證據表明有過失敗經驗的創業者會比毫無經驗的人做得更好。這就好比是中國足球隊輸掉了一場比賽,你就非說他第二次比賽贏的概率會變大一樣。
02別人的失敗才是你的成功之母
想象一下這樣的場景,你是一所醫院外科醫生,并且準備要為一位患者做心臟搭橋手術,但不幸的是手術沒有成功,患者最后因為手術引發的并發癥死在了醫院里。你能感受到這時因為你的失敗而產生的巨大壓力嗎?你或許覺得壓力肯定是有的,但是這也是正常情況啊,哪有百分百成功的手術呢。你或許認為只要認真分析原因,讓自己得到經驗,下一次就能做得更好。
但事實并非如此,這是一個“事實悖論”,搞砸了的醫生下一次還會砸的更徹底,而且自己的錯誤會讓旁觀者變得更好。因為人們在失敗時總是把原因歸結為外部因素,而忽視了自己的失誤,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感覺更好一些。
這是正常的心理機能,想想你上一次失敗時是怎么想的,你是責怪別人配合的不夠好,還是責怪環境太差影響了你的發揮。沒有什么不好意思承認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們都是這樣的人。
可是如果是別人犯的錯,那我們就沒有了這些心理上的壓力,我們更能發現問題出在哪,然后避免重蹈覆轍,這樣你就能夠越做越好。
03小錯不斷,及時反饋
你可能會說,我們總不能一直等著別人犯錯,然后從中吸取經驗吧,有沒有什么辦法可以讓我們更為主動一些。確實有,就像那些未成名之前的喜劇演員一樣。
要知道一個人想要充分把握舞臺表演的節奏是非常困難的,你必須知道觀眾喜歡什么,同時還要和其他演員有默契的配合,掌握笑話的分寸也很重要。第二城市是世界著名的幽默學院,它有一套特別的培訓方法,秘訣就在他們每晚演出結束之后。每天晚上,當大幕落下,演員會再次回到舞臺,如果觀眾愿意可以繼續留在那里,觀看演員們的即興演出。因為沒有演出的壓力,演員們會表現的更加輕松自如,他們還會相互指導,嘗試用更多新的方法把觀眾逗樂。
正是這種積極的正向反饋,讓人能獲得更多的靈感。
關鍵在于對事不對人的正面指導,這能讓人把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做事上,而不是忙著為自己找借口。想想那些在你讀英語時不停糾正你發音的人,還有那些在你打保齡球事不斷給你建議的人,這樣的人真討厭。他們不但起不到幫助的作用,還往往影響你的正常發揮,最后你連要做什么都不知道了。
所以多嘗敗績并不可怕,只要失敗不是那么嚴重就行,而那種對事不對人的反饋,才是你正真走向成功的關鍵因素。
下次再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前,請先定義好失敗的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