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成功和別人的失敗才是成功之母

首發自公號: 思想的隧道

《躍遷》第二章“高手戰略”中介紹了頭部效應,這種效應我們在日常生活或者商業世界經常見到。比如我們能記得某個領域的第一名,但你卻說不出第二名是誰;我們都知道世界第一高峰是珠穆朗瑪峰,但第二高峰是哪座,能說出的就少了;手機行業,蘋果公司是市場占有率第一名,那第二名呢?三星?華為?還是小米?說不準了。

獲得頭部地位會帶來很多好處,頭部收益更高;頭部的加速度更快。還有一點古典沒有明說,我認為,當你成為一個領域的“頭部”時,從它跨到另一個領域的“頭部”,會比那些從山腳下往上爬的人更快。這個好象有點反直覺。

對我們個人來說,就是要找到我們所在賽場中那些高價值和高優勢的領域,專注做事。不能見到熱門領域,不考慮自己的優勢就著急入場。因為,“成功是成功之母”。這個與我們接受的傳統教育“失敗是成功之母”也是截然相反的。

從一個頭部跨到另一個頭部和從一個成功邁向另一個成功,都更容易。為什么是這樣?為什么和我們所知的常識不一樣呢?這個結論是不是有科學依據呢?《躍遷》中沒有說。

在萬維鋼介紹的一本書中卻可以找到證據。這本書叫《Smaartcuts:How Hackers,Innovators,and Icons Accelerate Success》(《捷徑:黑客、創新者和偶像如何加速成功》,作者:Shane Snow )。

我們先看下“失敗是成功之母”在什么情況下才是適用的。

你在考試中,做錯了幾道題,影響了考試成績。老師會給你指出來,錯在什么地方,下次應該如何糾正,你學會后,下次再碰到這幾道題你就做正確了,你可以從每次做錯的題中吸取教訓。在駕校練車也是這種情況。

我們很容易發現,小的事情(學習某項技術、掌握某個樂器等);錯誤或失敗的后果不嚴重;每次錯誤后有人給予及時的指導或糾正,這些情況下“失敗是成功之母”。同時,這種情況下,別人的失敗或成功教訓對我們來說也幾乎沒用,因為你不考試、不摸方向盤,其他人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我們很難體會到。

而我們現實生活中要面臨的很多事情,比如,擇業、創業、甚至確定結婚對象等,是不能全部滿足上面的三個條件的。這些事情,要么不小,要么錯一次再沒有翻盤機會,要么是你失敗了也沒有人會給你指導。所以我們人生中的很多事情不適用“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個法則。

那么,這個不適用,是否就一定可以說“成功是成功之母”呢?

上面那本書中給出了一個醫學手術方面的例子,這個手術名叫“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這個手術是“大事”,一旦失敗就意味著病人死亡。有人研究了6516例這個手術,想看下手術成敗與醫生個人有什么關系,最后得出幾個結果:

如果一個醫生手術失敗,他后繼的手術會更容易失敗,他的成功率將會一直下降;

如果一個醫生手術成功,他接下來的手術會更容易成功,他的成功率將會上升;

如果一個醫生手術失敗,他同事的手術成功率會提高,因為他從其他人的失敗上吸取了經驗;

如果一個醫生手術成功,他對他的同事沒有任何影響。

我們把上邊研究中的“手術”,換成“擇業、創業、選擇結婚對象”等,你會發現,頻繁跳槽的人,似乎越跳越差;那些創業成功的人,會成為連續創業成功的人;離婚的人,再找一個對象,好象遇到的還是渣男。

因此,在人生大事方面,這本書給出了以下結論:

你過去的失敗,對你未來的成功,一點幫助都沒有;一個一直失敗的人,將來最大的可能性也許是習慣性地再次失敗;就是說,我的失敗不是我的成功之母;

你過去的成功,對你未來的成功,很有幫助;也就是說,成功是成功之母,更確切地說,應該是我的成功是我的成功之母;

別人的失敗,對你很有幫助;即,別人的失敗是我的成功之母。(看見別人掉溝里了,自己長了心眼兒再走同一條路就格外小心)

案例統計結果是如此,但是為什么會這樣?這本書中提出了一些理論來解釋,你若感興趣可以找來讀下,目前亞馬遜上只有英文原版。

看到這里,我們就知道《躍遷》中說的“成功是成功之母”,指的就是“我的成功是我的成功之母”,所以我們要努力找到屬于自己的頭部,從成功走向成功。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