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不是成功之母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近做一個產品的方案,目標是7月底出第一個版本,用于跟相關機構談合作。從戰略層面來說,這是一個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項目。我給出了三種方案,Plan A和Plan B經過自己的反復推斷后,都發現了有走不通的部分,直接pass掉。Plan C從主體流程到異常處理機制方面經過考慮都未發現大問題,但由于其中一個重要功能成功與否的判斷標準依賴于得出結論的準確性,而這個結論是需要經過計算得出的,制定數據處理規則時我只是抽樣驗證了可行性,并沒有100%的把握。一直猶豫下去也是浪費時間,于是我把方案拿出來與同事們溝通。同事確認方案技術上可行,唯一擔心的也是計算值的合理性。基于目前沒有更好的方案,我決定就使用Plan C,投入資源開發。為了風險小一點,6月底出一個最小版本,僅驗證關鍵功能的可行性。這樣萬一行不通,后果也不至于太嚴重,我們還有7月份的時間來做調整。

這種做法很常見,用敏捷項目管理的理念來說,是通過快速迭代,獲取快速反饋,從而快速改進。從精益創業的思想來說,即以最小成本,快速試錯,快速改進。不管用哪種方式來解釋,目的都是一個:通過這種試錯的方式,來增加成功的幾率,而不用等到真正意義上的失敗發生后,再來總結經驗,爭取下次的成功。

從小到大,有一句話我們聽過無數次:“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應該是給了無數人勇氣和安慰吧。想做一件什么事情,即使困難重重,即使沒有足夠的信息能保證成功,也一往無前地扎進去,因為失敗是成功之母,即使失敗了,這也是在為以后的成功積累經驗。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某天早上聽到的一篇文章很有意思,來自于萬維鋼的專欄《精英日課》,主題是“成功才是成功之母”,里面通過對一本書《捷徑:黑客、創新者和偶像如何加速成功》中的觀點展開解說。

書中提到:“過去的失敗經歷,對你未來的成功,一點幫助都沒有。一個一直失敗的人,將來最大的可能性也許是習慣性地再次失敗,還不如新人。”同時有研究發現,過去的成功對你未來的成功很有幫助。如果你上次創業成功了,這一次成功的可能性增加50%。所以說成功的經驗才是有用的經驗。

對此,萬維鋼舉了兩個例子:

例一:假如你在學開車,一開始上路的時候會犯很多細節性的小錯誤,教練在旁邊立即指出你的錯誤,糾正你的動作,你馬上改過來,慢慢就學會了。你在路上犯的每一個錯誤都是一次“失敗”,教練甚至可以罵你,但是你的確能從這些錯誤中吸取教訓。但這是訓練中的“小失敗”,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失敗。你是一個新手,本來就應該犯錯,而且犯的這些錯誤不會帶來什么嚴重后果。

真正意義上的失敗并不是這種形式,比如例二:

“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是一個非常復雜難做的手術,一旦失敗就意味著病人死亡。有人研究了6516例這個手術,看看手術成敗跟醫生個人有什么關系,得出非常有意思的幾個結果:

? 如果一個醫生手術失敗,他后續的手術會更容易失敗,他的成功率將會一直下降;

? 如果一個醫生手術成功,他接下來的手術會更容易成功,他的成功率會上升;

? 如果一個醫生手術失敗,他同事的手術成功率會提高,因為他們從他的失敗上吸取了教訓;

? 如果一個醫生手術成功,則對他同事沒有任何影響。

也就是:與其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不如說成功才是成功之母,或者說,別人的成功才是我們的成功之母。

在這里,我暫且不去討論別人的成功如何給我們帶來經驗教訓,而是單純地聚焦我們自身,來聊聊如何看待“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格言。

不能說這個觀點完全錯誤,確實有人從無數次失敗中總結經驗,最后獲得了成功。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也不能過度給自己灌這種雞湯,畢竟,沒人樂意以真正的失敗來獲取成功的經驗。

《孫子兵法》里有句話說“勝兵先勝而后求戰”,指真正優秀的指揮官,是確保已經可以勝利了,才出手求戰。之前我認為這種做法未免太過于保守,如果任何事情都得等到有勝算才去做,那可以做的事情應該沒幾件吧。如今,當我再讀這句話時,有了新的理解。“先勝后戰”,換一種說法,是指有了足夠的勝算,就有了足夠的安全空間,這時候再行動才正確。而這個勝算和安全空間構建的過程,才是關鍵。換而言之,這句話的重點不在于任何事情確保勝利了才去做,而在于去做之前,要采取一些措施去確保有一定的勝算,有一定的安全空間。這個措施,運用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即以最小成本去試錯,去得到反饋,去根據反饋改進,爭取最大的成功幾率。

不必再迷信“失敗是成功之母”,如何在真正失敗前去試錯去獲取反饋和制定改進機制才是最值得研究和學習的策略。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再不濟,可控范圍內的試錯才是成功之母。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