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個月之前,我寫完了《Mimpi》的評測,在評測里,我稱這款游戲是難得的神作,而在這之前,另一款被我給予“神作”評價的游戲是《YearWalk》。
所以我無法否認自己的淺薄,尤其是后來,我又碰到了《Blek》,碰到了《Shadowmatic》,碰到《Limbo》,碰到《紀念碑谷》,碰到《OQUONIE》,可以說,這些游戲讓我進一步地接觸到解謎游戲的世界,而在前幾天的端午專題里,我其實在專題里夾了點私貨,《Baseball 2013》是我玩了一年的手游,相比以上我列舉的其他游戲,他看上去無聊而且粗淺,繁雜的商業系統毫不掩飾這家公司特有的銅臭味,然而它簡單易上手的特點讓我每次失眠都可以沉浸在這款游戲里,而它耗電量很少的特點會讓我一直玩到天亮,這一切開始讓我思考,我是否有因為自己的喜好問題而“把解謎游戲位置放得過高”的嫌疑。
至今我已經玩過很多手游,盡管之前大量試玩的工作并不是由我執行(現在是我了),但是每個月的評測需求還是會讓我接觸到大量的游戲,我對手游仍然缺乏一些宏觀的認知,但一些細節上的東西,我正在逐漸組織出自己用來洞察游戲的一套邏輯。比如在《波克埃克大冒險》的評測過程中,我感覺這款游戲有嚴重的自嗨情節,結果這款游戲果然是一款打著幌子賣音樂專輯的游戲……我對手游多了很多了解,伴隨著這些了解成長的,是一種很基礎的敬畏心,我不覺得藝術性很強的《Blek》就一定會贏過《Baseball 2013》,《Blek》可以闡釋藝術,但解決不了失眠,我們不能單純地從一個角度評價不同的游戲,這樣對游戲不公平,我們要做的是建立不同的評價體系,讓每款游戲在相應的體系里獲得應有的評價,這樣一款游戲,就會有更多的機會與他的受眾見面。
我自從寫游戲評測以來,一直負責解謎類游戲的評測,所以如果有玩家問我有什么值得收藏的解謎游戲,我會毫不猶豫地報出一串:《Blek》、《Shadowmatic》、《Limbo》、《紀念碑谷》、《Year Walk》包括我在題目中提到的《Mimpi》,但是如果有讀者讀到這篇文章,我希望他們能注意到這個詞——收藏,寫下這個詞的時候,我難以抑制一股近乎平淡的悲傷,因為相比大多數的游戲,比如被稱作“刷刷刷”的《暗黑破壞神3》,這些解謎游戲的壽命只有一次,一旦你通關之后,你會記得幾乎每一個通關的過程,然后喪失掉思考所特有的樂趣,因此有很多解謎游戲玩家,在領略了一款解謎游戲的精粹之后,不管是否通關,他們會難以再次打開這款游戲,因此這些游戲對他們來說,游戲的生命正在緩慢流失,一旦新鮮感怠盡,他們會將記憶中的美好親手埋葬。
九個月之后,作為一個解謎游戲玩家,我將《Mimpi》親手埋葬,將它正式變為一款收藏品,在游戲的過程中,我極少使用提示的道具,沒有查過游戲的攻略,奮力獲得每一個隱藏道具,開啟了大量的隱藏彩蛋,我在這款游戲的過程中全力以赴,現在,我將它永遠地收藏在我的手機里,不會再有任何一絲遺憾了。
《Mimpi》確是我記憶中非常獨特的一款作品,它真實,沒有一點矯揉造作,它知道自己是一款游戲,而不去盲目地追求一些藝術上的東西,從而在貨真價實的基礎上,真正地實現了玩家所應有的游戲體驗,與此同時,《米皮》這款游戲給玩家帶來了大量可以想像的空間,但也同時滿足了敘事的要求,當然它最值得贊賞的一點,是這款游戲的解謎過程不僅有趣,而且精致得令人贊嘆。
現在我終于讓它安靜地站在藝術品的陳列柜上,開始細數它帶給我的那些回憶——經過野外、海底、雨林、深谷、火山,這只白色的天才之狗,終于在我的努力之下,在夢境里進入自己的身體,消滅自己的炎癥然后醒來,這時距離它出門已經度過了7個關卡,7個關卡之后它從夢中醒來,輕疾痊愈,遇到了7個關卡之前在夢中離開它的主人。
當我終于完成這款游戲時,我不止一次慶幸自己沒有因為一些解謎玩家的情懷將其封存,完成這款游戲時我在想,也許解謎游戲的意義正是離玩家遠去,在漫長的人生中,游戲能伴隨玩家的只有短短的一段路,而《Mimpi》令我珍惜的地方正在于,那一段路它無比用心。





希望小狗米皮可以永遠快樂。
首發:悶瓜電臺 | 作者:徐湘楠 | 編輯:Kevin Zhu
如果玩家老爺們看完這篇文章有那么一點點想要了解這個游戲
往期評測戳這里 :《MIMPI》:萬能之狗
轉載請注明來自悶瓜電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