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到《開放學習空間和技術手段》,我做了很多密密麻麻的旁批。在等孩子踢足球的這個空檔,我站在明亮的陽光中,靜靜的想了想。忽然那些文字站立起來,與我的生活發生了連接。美好洶涌澎湃的向我走來。
開放學習空間,就是放棄滿堂灌,填鴨式教學。因為是灌,所以學習是被動的。我們早就放棄了這種教學方式。現在提倡的把課堂還給學生,就是要開放學習空間,開放課堂空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參與學習。而帕爾默講的,我們和學生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共同走近偉大事物。在這個過程中,我走到了哪一步?
一,我走在學技術學方法的路上。
帕爾默先生講的,構思學習過程就是我們的備課,設計教學,設計課堂,設計作業以及課后練習,把控課堂時間。這是作為一個老師最基本的素養。具體怎么做?帕爾默先生說了五方面的設計課的考慮。讓學生全神貫注與互動中,讓學生直接面對主體。這是設計課堂活動。一定要給學生他們需要知道的東西,并留出思考的空間。這是給一些必要的材料,結合文章深入思考。教師要熟讀相關領域的文件。創設一些探索未知的練習,這是問題驅動,夯實課堂內容。建立一個允許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的時間表。這是允許學生對一個問題提出不同的意見和看法。同時也有時間掌握計劃中必須學會的事實。這是對當堂必須掌握的知識,心中有數。
我感覺如果在一節課上,把帕爾默先生這5個方面都落實了,這個課就很精彩了,學生一定有學會知識的快樂感,認知突破的幸福感,領悟了方法的成就感。
讀著帕爾默的這些文字很親切。因為他的這些提法,有的我在課堂上運用過。但我自己正走在探索技術的路上。我無論讀一些專業書籍,還是外出學習。其實學的還是方法,比如怎么樣去素讀文章,怎么樣進行課堂設計,讓學生上課不僅覺得有意思,而且還有意義。于是學著名師的樣子,設計群文教學課堂,利用旁批,利用課后問題為抓手來設計課堂。也利用一些助讀資料,打開學生的思路,與生活發生連接,讓學生有更深入的理解。并且上課的時候,盡可能多的閱讀與這一課內容相關的資料,甚至是整本書的閱讀。以期待在更廣闊的生活中,社會中還原當時的場景、想法。讓學生身臨其境的去感受理解。我只做了一點改變,一點嘗試,感覺課堂效果比以前好很多。
這是我學習了一些課堂設計的方法,帶給我的一些溫暖反饋。與帕爾默先生的課堂設計提法不謀而合。所以讀著這些文字,感覺特別親切。反復的圈點勾畫。覺得有些文字就是寫給我的,就是在寫我曾經的教學生活,讀起來很有代入感。
二,我走在學習如何提問的路上
有人說提出一個好的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有價值。我深以為然。讀了帕爾默先生的文章,更加體會到,提問是一種技巧,是思考到相當成熟的時候,綻放出的那一朵花。既不能關閉空間,也不能過度開放。需要琢磨到合適的程度,是很有挑戰性的。《勇氣之路》說好的問題是讓心靈唱歌。開放的提問,能把我們帶向內在神秘的世界,在那個地方,一些事物的模式、意義感會像花朵一樣次第開放。
問出好的問題,我們還需要具備另一種能力。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一問一答,變成能在教室里到處反彈的,復雜的群體對話。例如“你們對于他剛才的話有什么看法?”,讓這個問題,更多人參與,更多人思考,更多人分享。這樣在共同體中,圍繞探討的問題,思維四面八方輻射開來,在各種意見紛至沓來的過程中,有一點混亂時。教師需要抓住時機,對前面的討論做一個總結,并順帶把學生帶入新的思考方向。
三,我走在學習如何聆聽的路上。
在課堂教學中,聆聽學生特別重要。我們一定要注意聽學生所說的每一句話。并且有能力將其剛剛說的話,與20分鐘發表的意見聯系起來。一邊聆聽一邊追蹤學生的思維軌跡。對學生思考到位,但是表達的不清晰的地方,就是要拽一把,幫助學生表達的更清晰更專業。
課堂聆聽,還要把學生那種碎片化的語言,想法觀點。再次構造整合。用對話的方式,讓他聚集起來連貫成一個整體。再與學生核對,這是不是他要想說的意思。把學生在對話中分散的觀點,整合到一個主題,并把他們自然的引向下一個主題。這就是在聆聽過程中的重建。在聆聽的過程中,很消耗人的精力,也考驗人前后連接整合的智慧。而這一切必須在共同體的開放空間中進行。
帕爾默說,當我們能夠深度的聆聽他人的時,我們也能深度的聆聽自己。在聆聽中追蹤學生的思維軌跡,把碎片化的思考重建整合起來,深度聆聽,準確回應,在聆聽中梳理出學生的思維脈絡。把這種思維整合到課堂主題中。這種聆聽就是送給學生的一份厚禮。在聆聽中學生的認知不斷的提升,教師也不斷的成長自己。
課堂改革亂花漸欲迷人眼,無論哪一種改革,哪一種課堂模式,只要教師打開心靈,開放課堂空間,利用課堂的共同體。開放提問,深度聆聽,學會架構課堂的技術方法。相信被偉大事物吸引的教學一定會春風十里。開放的學習空間,我正走在探索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