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酣紅膩綠三千頃,總是波神變化成。
出自淤泥元不染,開於玉井舊知名。
暑天勝似涼天好,葉氣過於花氣清。
何事濂溪偏愛此,為他枝蔓不曾生。
——宋·釋文珦《東湖荷花》
寓意:潔身自好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
杜甫的這句詩形象地描繪了公孫大娘和她的劍器舞的知名度和受歡迎程度。
是的,在開元時期,公孫大娘是超級偶像般的存在。她所到之處,萬人空巷,人們都爭相一睹她的劍器舞,她用那無與倫比的舞姿驚艷了世人,征服了世人。
公孫大娘來自于民間,最后又回歸于民間。
她曾冠蓋滿京華,最后卻斯人獨憔悴。
佳人雖已逝去,但她的名字永遠地留在了歷史長河里,從不曾淹沒。
人們不會忘記她對盛唐文化藝術的發展所做的貢獻。
她不攀附權貴,追求人格獨立,不貪戀虛名,懂得適時而退,她把畢生的精力都奉獻給了劍器舞,這樣的一個民間藝術者值得人們永遠尊敬她、緬懷她!
1.
開元時期,國家在唐玄宗李隆基的勵精圖治下,國力強盛,經濟繁榮,百姓富庶,文化、藝術蓬勃發展,碩果累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成就。
唐詩取得的成就最為后世所稱道,這一時期也是唐詩到達的最高峰時期,涌現出了一批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偉大詩人,像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等,都是空前絕后的偉大詩人。唐代中期的著名詩人—大歷十才子,也是這個時期發展起來的。
除了唐詩,還出現了大書法家張旭、顏真卿,大畫家吳道子,大音樂家李龜年等杰出的藝術家,為盛唐文化注入了多元化發展、百家齊放的繁榮景象。
這一時期的文化是中國文化有史以來最為繁榮和輝煌的時期,也是中國文化史上的精華所在。
李隆基的文治武功在開元時期得以淋漓盡致的發揮出來,他開創了一個嶄新的紀元,也開創了中國王朝最鼎盛、最輝煌的時代。
李隆基本人風流瀟灑,多才多藝,善書法,精通音律,擅長作曲,作有《霓裳羽衣曲》,《小破陣樂》,《春光好》等百余首樂曲,能夠演奏琵琶、二胡、笛子、羯鼓等樂器,他還制定了《乞婆娑》、《色俱騰》、《曜日光》等九十二首羯鼓曲名,另外創作了多首羯鼓獨奏曲,他還很喜歡舞蹈,著名的《霓裳羽衣曲》的曲調,就是李隆基根據印度法曲《婆羅門曲》改編而成,他在藝術方面的成就是封建帝王無人能及的。
在李隆基的大力扶植和推崇下,音樂舞蹈藝術得到了空前的繁榮和發展,取得了中國歷史上的巔峰成就。
唐代宮廷的樂舞機構有梨園、教坊、太常寺,它們是專門培養音樂舞蹈等藝術人才的地方。此外還有各地的官伎、營伎、家伎,都是經過嚴格篩選后再培訓出來的,個個技藝非凡。長安也成為當時的藝術之都,匯集了周圍各國的藝術人才,這些人將各地的音樂舞蹈融合在一起,創造了各種各樣的藝術形式。
劍舞就是當時最為膾炙人口的舞蹈形式,而最擅長劍器舞的人則首推公孫大娘。
2.
公孫大娘的身世及生平史書都沒有記載,她的風采只能從文人墨客的文本里細細體會。
唐代的舞蹈分為健舞和軟舞,健舞動作矯捷,節奏明快;軟舞優美輕柔,節奏舒緩。公孫大娘所擅長的劍器舞就屬于健舞一類,它由武術動作和舞蹈動作融合而成,所以劍器舞既有武術的剛勁,又有舞蹈的柔美,它將大唐的豪放、雄渾和秀美的風采充分無疑的展露出來。
公孫大娘通過不斷的鉆研和探索,編排了《西河劍器》、《劍器渾脫》等劍器舞,這些舞蹈動作剛柔相濟,極具特色,即體現了男兒的力量之美,又體現了女兒的婉約之美,引領了一代潮流,成為風靡一時的舞蹈。
公孫大娘的劍器舞為女子獨舞,舞蹈時所穿的衣服是改良過的武士華服,這種“玉貌錦衣”的軍人裝束,深受天下女子的喜愛和追捧。
公孫大娘每到一個地方演出的時候總是出現萬人空巷的盛況,人們爭相一睹她的風采,可見追星之舉,古已有之。
后來,公孫大娘的名聲傳到了宮里,當她受邀到宮廷表演的時候,所有的王公大臣們都大吃一驚,所有的宮廷舞者的光華都被她一人搶去而變得暗淡無光。
當時的達官貴人紛紛邀她入府表演,每天登門拜訪的人絡繹不絕,把門檻都踏破了。
后來她被請到宮廷梨園表演,最后入駐宜春院,成為第一舞者,獨領風騷。
3.
開元三年(公元715年),年僅七歲的杜甫在郾城看到了公孫大娘的劍器舞,當時公孫大娘一身武士華服,舞起劍來,時而翩若驚鴻,時而皎若游龍,在小小的杜甫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由此而受到啟發,寫出了《詠鳳凰》,從此杜甫便開啟了他的詩歌人生。
大歷二年(公元767年),杜甫又在四川夔府別駕元持家里看到了公孫大娘的弟子李十二娘的劍器舞表演,李十二娘的舞藝深得乃師風范,杜甫撫今追昔,感慨良多,寫下了《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的著名詩篇,其中說道公孫大娘: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
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
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
詩里描述公孫大娘名動天下,舞劍時觀者如山,個個心驚臉變色,天地也被她的舞姿感染,起伏震蕩。她的劍光璀燦奪目,有如后羿射落九日, 舞姿矯健敏捷,恰似群仙乘龍飛翔,起舞時劍勢如雷霆萬鈞,令人震驚,收舞時好象江海凝聚的波光一樣平靜。
這首詩氣勢雄偉,沉郁悲壯。杜甫時隔半個多世紀再次看到了公孫大娘傳人的劍器舞表演,觸發了心中的悲憤情感,大有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傷感。整首詩名為詠李十二娘,實為思公孫大娘;借詠公孫大娘而思先帝,表達作者懷念先帝盛世情景,慨嘆當今衰落之情。
能讓詩圣抒發如此感懷,可見公孫大娘的舞姿是如何的驚人了!
4.
唐朝書法家草圣張旭的書法就深受公孫大娘的劍舞影響。另一書法名家顏真卿曾兩度辭官,專門向他請教書法。但張旭的書法卻是因為看了公孫大娘的劍舞從中得到啟發,領悟并創作了落筆如游龍走蛇而大有長進的。
張旭對自己的學生崔邈、顏真卿說:“始吾聞公主與擔夫爭路,而得筆法之意;后見公孫氏舞劍器而得其神”,意思是“我剛開始聽說公主與挑夫爭路,從中悟得草書筆法的意境。后來看了公孫大娘的劍器舞,從中悟得草書筆法的神韻。”
張旭從公孫大娘舞劍時揮灑自如的手勢和旋轉跳躍時的矯捷身姿悟出書法的神韻。
與張旭齊名的懷素和尚觀看了公孫大娘的劍器舞以后,繼承和發展了張旭的筆法,二人并稱“顛張醉素”,他的草書被后人稱為狂草,運筆時一氣呵成,揮灑自如,豪放激揚,正如公孫大娘舞劍時的情形。
還有一位深受公孫大娘劍器舞影響的是被后人尊稱為“師祖”、“畫圣”的唐代著名畫家吳道子。他年輕的時候曾師從張旭學書法,后改學繪畫。
吳道子從公孫大娘的舞姿里體會到運筆之法,不拘泥于常法,勇于探索,敢于創新,漸漸掌握了繪畫的諸多技巧。
他善于畫佛像壁畫、神鬼、人物山水、鳥獸、臺殿草木等,畫得惟妙惟肖,堪稱鬼斧神工。他在景云寺畫的《地獄變相圖》運用夸張變形的手法,使“變狀陰怪”的鬼神看起來真的要從墻壁上走下來,讓觀看者毛骨悚然,不寒而栗。這幅畫里的眾多變相人物的形態極富神韻,有的“虬須云鬢,數盡飛動”,有的“毛根出肉,力健有余”,栩栩如生,極具立體感。
吳道子的《地獄變相》畫成后,“都人咸觀,皆懼罪修善,兩市屠沽,魚肉不售。”人們都來觀看,看完后都因為懼怕犯罪而大行善事,賣魚賣肉的都不敢在市場上賣了。能達到如此驚人的藝術效果,可見吳道子在繪畫藝術上面所取得的成就是非同凡響的。
5.
作為一個來自民間的藝人,公孫大娘能得到上層社會的廣泛贊譽和全社會的普遍認可,是非常難能可貴的。要知道在封建社會,民間藝人是個很受人歧視的群體。公孫大娘用她的舞蹈才能和表演靈性向世人證明了民間藝人的崇高和偉大,讓上流社會的人對民間的藝人從此刮目相看。
有人說公孫大娘是唐代宮廷舞第一人,也有人說她是天下第一劍器舞者,還有人說她的舞蹈技藝可以和中國歷史上兩座文化高峰唐詩和宋詞相比肩,這些贊譽之詞正反應了她高超的舞蹈技藝和在劍器舞上所取得的成就。
有幾點是可以肯定的:如果沒有她就不會有杜甫的《劍器行》;如果沒有她“草書二圣”張旭和懷素也不可能從劍器舞中領略到書法的意境而茅塞頓開、大有長進;當然,也有可能就沒有了畫圣吳道子的神來之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正是公孫大娘出神入化的劍器舞成就了三圣。
公孫大娘雖然創造了舞蹈領域無與倫比的藝術成就,但最終卻于安史之亂后流落江湖,劍舞沉寂,落寞而終。
杜甫寫李白的那句詩,用在公孫大娘身上也極為恰當: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藝術的風采源于藝術家的生命追求。公孫大娘在劍器舞蹈藝術上的孜孜以求成就了一道絕佳的藝術風景。她的劍器舞將大唐的盛世氣象展現得淋漓盡致,代表著大唐的繁華與璀璨。她成就了藝術,藝術也成就了她,正如歷朝歷代有成千上萬的民間舞蹈表演者,但千百年來唯一能讓人記住的卻只有公孫大娘!
上一篇? ? ? 開放在盛唐的女人花|曼陀羅花·玉真公主:讓李白和王維爭風吃醋的女人
下一篇? ? ? 開放在盛唐的女人花|蘭花·文成公主:史上最成功的女外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