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里,鄉村人家過年要蒸下很多餑餑,以備正月里有客人來時吃,同時也是走親訪友的禮品。過年蒸餑餑叫做叫做“蒸裝”,裝字不知是哪個字,權且用這個字吧。餑餑是我們日照的家鄉話,有的地方叫饃饃,我們管半個圓球裝的饃叫做餑餑,隨便切成方形的饃叫做饅頭。
蒸裝時有很多禁忌,不準問熟不熟?不能問夠不夠?不能說沒有了,要說有一大些,不能說蒸完了,要說蒸好了。不到正在蒸裝著的人家串門,沖了人家的運,餑餑就會夾生。
祖母講過一個新媳婦不會說好話的故事。這一家人剛娶了個媳婦。年三十包餃子,婆婆問,包起了嗎?媳婦看著面板上還有幾個,急呼呼的說道,這就完了。初一早上下水餃,婆婆燒火,媳婦掌鍋。媳婦撈餃子的時候不小心弄到地板上一個餃子,媳婦很尷尬,訕訕的說,壞了壞了,掉地上了。把個婆婆氣的啊。
蒸裝要用老面(一種自制的酵母)發面引子。老面放進瓦盆里倒入溫水泡開,加上面粉攪成糊狀,蓋上蓋子放在熱熱的炕頭上發酵。經過發酵后的面糊上冒出許多的泡泡,叫做發開了。發開了的面引子里倒進面粉,和成面團反復揉勻,叫做拾面,這種活大多由半大孩子們來做。面團揉的越勻蒸熟的餑餑越好吃。拾面是個枯燥的活,時間久了孩子們就會你戳我我踹你的鬧矛盾,老祖母就會出來維和,一邊哄著說蒸熟了餑餑先給表現好的吃。面團再經過發酵才可以做餑餑模型。等做好的餑餑模型上發酵出了細小的裂紋就可以上鍋蒸了。
往鍋里放餑餑時叫做上裝,蒸熟后出鍋叫做下裝。上裝下裝時灶房里霧氣騰騰,甜甜的香味直往鼻子里鉆。老祖母掰開一個餑餑,奠了祖先和各路神仙,再給孩子們解解饞,鼓勵鼓勵,好繼續拾面。
蒸過年餑餑有很多花樣。白白的面團上摞著紅紅的大棗的叫做棗山,表示吉祥如意,日子紅紅火火。餑餑里包著粘糕的叫夾糕,糕料有用糯米粉的,還有用粘高粱粉的,餑餑頂上留著個口露出一點粘糕,就像是欲開未放的石榴花一樣好看。
還有大米面粉和小麥面粉摻一塊蒸的發團,蒸發團像蒸年糕差不多,都是蒸成個大大的磨盤一般,涼透了切成方塊存放,吃時拿一塊切成片上鍋餾熱,甜絲絲的,可好吃了。
巧手媳婦還會蒸出漂亮的花餑餑,有壽桃,有魚等等花樣,都是寓意著吉祥如意。花餑餑蒸的漂亮,看著都不舍得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