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憶馨
李紈,字宮裁,是榮國府長孫賈珠之妻。相比于金陵十二釵中的其他女子,李紈并不耀眼,可能也沒那么出眾,所以我一開始知之甚少。而隨著閱讀的深入,在我心中她那原本模糊的形象也愈加明晰起來。
在寶玉生辰宴上,李紈抽到的花名簽上是一枝老梅,寫著“霜曉寒姿”四字,那一面舊詩是:“竹籬茅舍自甘心”。出自宋代王琪《梅》:“不受塵埃半點侵,竹籬茅舍自甘心。只因誤識林和靖,惹得風(fēng)流說到今”。這林和靖,是宋代詩人林逋,是一位超然物外的高士。而梅花是高潔堅貞的花,嚴(yán)冬臘月依舊獨自綻放。后世的詠梅詩人多把梅花象征林和靖,把林和靖象征梅花,幾乎是合二而一了。李紈抽到梅花簽,自然是作者在暗示著李紈的品性像梅花、像林和靖一樣,這在后面的章節(jié)便有所體現(xiàn)。
李紈可謂是封建社會中被人稱為賢女節(jié)婦的典型,“三從四德”的婦道的化身。她嫁到賈府后不久就青春喪偶,從此“居家處膏粱錦繡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無見無聞,惟知待親養(yǎng)子,處處陪伴小姑等針黹誦讀而已”。在賈府這一藏污納垢、勾心斗角的是非之地,李紈卻始終淡泊清雅,潔身自好。她從不出頭露面,不參與那些爭權(quán)奪利的事,所以在眾人眼中,她都是善良隨和的,連賈母都說她“帶著蘭兒靜靜地過日子”。
寫在梅花簽上的“竹籬茅舍自甘心”,正是對她生活態(tài)度的真實寫照。她清心寡欲,自甘寂寞。大觀園里,李紈住的是稻香村,里面是一派“竹籬茅舍”的農(nóng)家風(fēng)光。而后來詩社成立,起雅號時,她也搶著說:“我是定了‘稻香老農(nóng)’,再無人占的”。
如此的李紈,是賈府中標(biāo)準(zhǔn)的賢妻良母,是封建社會里“三從四德”的犧牲品,她甘心守寡,從一而終。而在生活情趣方面,她要算大觀園的活躍分子,有著感情豐富的一面。她最先想到要創(chuàng)辦詩社,在探春提議后,她積極支持,自薦為掌壇人,并拿出稻香村作為社址。在詩社活動中,她一改往日的沉寂,既寫詩,又評詩,活躍異常。她和姐妹們一起,利用詩社,向封閉、窒息生活和心靈的綱常名教發(fā)起了挑戰(zhàn)。詩的情趣給她的青春形象增添了一抹亮色,和姐妹們一道吃酒做詩、戲謔調(diào)笑更是讓她暫時擺脫了禮教的束縛,得以展現(xiàn)自己的本心。
這樣的李紈,性格散發(fā)光彩,只可惜被封建禮教蒙上了陰霾。雖然在《紅樓夢》后四十回的續(xù)作中最后只說到賈蘭考中一百三十名,“李紈心下自然歡喜”,并未說明李紈最后的結(jié)局,但從作者將她編入“薄命司”可見,這一切只不過是“枉與他人作笑談”罷了,終是難逃悲劇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