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過了,沒人再聊月餅了吧?咱們來點兒干貨吧!看看老外的中秋節跟你想象的是否一樣。
思念、祝福、祈愿、浪漫……千百年來人們睹物思情,將千絲萬縷的情感都寄托于亙古不變的月亮。此時此刻的我們,正沐浴著與先人同樣的月光,而遠在異國他鄉的親人、朋友、愛人,還有陌生人,舉頭遙望的也是同一尊明月。
然而,你一定想不到的是,在遙遠的非洲,竟然也有“中秋節”的存在!
在坦桑尼亞,每當公歷九月的月圓之夜是坦桑尼亞的“月圓節”,各家各戶的大門都輕輕地打開,人們靜悄悄地走出家門,來到空曠處,圍成一個個圓圈,默默地坐下。直到皎潔的月亮高懸中天,人們才打破沉默,開始熱烈地交談,并舉行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歡渡一年一度的節日。
在坦桑尼亞,關于“月圓節”的來歷還有一段古老的傳說。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外敵曾入侵這塊富饒的土地,這天正值月圓時節,當地人被外敵追殺,被迫逃進了一片森林藏身。敵人追趕到森林邊,卻不見一個人影,只見一片明月高照的森林,耳邊不時傳來一陣陣秋風吹動樹葉的嘩嘩聲。
此時,敵人誤認為林中埋伏著大批軍隊,不敢貿然進入密林之中,只好匆忙撤離。而善良的人們也終于免于一場災難。
為了紀念這個月圓之夜,后人便將每年公歷九月的這一天定為“月圓節”。時至今日,人們仍然依照古老的習慣,圍坐在皓月之下慶祝這一值得紀念的節日。
其實,很多國家都有類似我國有傳統中秋節的節日。月亮寄托了人們對于時間和空間瞎想,月圓之時,遙想古人,思念家鄉,舉頭望月是一種非常感性的文化情趣。月亮代表著亙古不變的寧靜純潔,以至于全世界的人們都情愿祭拜它,贊美它,信仰它。
斯 里 蘭 卡
中秋節,在亞洲大多數國家和地區是一年一度。然而,斯里蘭卡的“月圓節”,是按佛歷習俗流傳的,每月當月亮團圓時,就要過一次佳節,當然以中秋的“月圓節”最隆重。
“月圓節”這天,斯里蘭卡全國放假。善男信女們早早安排好美味佳肴后,都爭先恐后地到寺廟或神堂去聽講經,拜月亮。拜月儀式禮成后,人們圍坐在場院里,享用美食,不時仰頭賞月。直至明月西沉,歌舞娛樂,盡興而散。
日 本
日本的中秋節被稱作“月見節”,他們的賞月習俗是1000多年前由中國傳入日本的。在日本,邊賞月邊舉行宴會的風俗習慣,被稱作“觀月祭”。在京都著名的八坂神社,每年的中秋節都會上演一出精彩的“觀月祭”表演。
在神社內的舞殿里,會舉辦各種祭神的舞樂、箏曲演奏,端莊優雅的舞蹈,熱鬧非凡的太鼓,洋溢著傳統文化的氛圍。賞月會首先由神社的祭司獻上觀月祭的祝詞,祭司頭戴黑色的高帽,身穿白色的祭司服,語氣莊重卻親切,仿佛穿越到了古代。
日本人到了中秋節不吃月餅,而是吃一種叫”月見團子“的糯米點心。造型小巧可愛,搭配著抹茶,在月光下品味,是一種很美好的節日體驗。
韓 國
韓國的中秋節叫做“秋夕節”,秋夕在韓國的受重視程度不亞于春節。除了一家團圓外,還有祭祖和掃墓的習俗。因為韓國人的祖墳一般都在山上,所以祭掃祖墳被稱為“上山”。即使有天大的事,也不能耽誤了“上山”。
韓國也有獨特的中秋食物——松餅。他們有一句俗語“做得好松餅,嫁得好人家”,女孩子從小就要學做松餅,要為“嫁得好”而努力奮斗。松餅形如半月,因蒸時墊有松毛而得名。
越 南
越南的中秋節稱為“望月節”,以孩子、鯉魚為貴。在越南,中秋節沒有團結之意,而是兒童的節日之一。
阿貴相當于越南版嫦娥,相傳阿貴得到仙樹后,未遵仙訓,用污水澆樹,結果仙樹騰空飛上月宮,阿貴因手拉樹根,也被帶往受責。中秋節當晚,孩子們聆聽關于阿貴的傳說,去看舞獅,有的還得到父親給他買一個用來舞獅的獅子跟朋友們一起玩耍。?越南孩子在中秋夜均要提鯉魚燈出游玩耍,預示著長大“跳龍門”之意。
緬 甸
緬甸的“光明節”就相當于中國的中秋節,緬甸人在八月的月圓之日要大張燈火,以慶祝“光明節”的光臨。節日之夜,萬家燈火,亮若白晝,到處是“不夜城鄉”。
天上皓月,地上明燈,照耀緬甸一片光明。全國各地通宵達旦放電影、演出話劇、木偶戲、跳舞唱歌,佛塔內還有大規模的布施齋飯等活動,熱鬧非凡。
極 致 探 索 祝 大 家
天 天?快 樂